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荧光探针 | 第12-18页 |
1.1.1 荧光产生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1.1.2 荧光强度 | 第13页 |
1.1.3 荧光探针的基本原理 | 第13-18页 |
1.1.3.1 荧光探针的结构 | 第13-14页 |
1.1.3.2 荧光探针的响应机理 | 第14-18页 |
1.2 双光子荧光探针 | 第18-21页 |
1.2.1 双光子吸收基本理论 | 第18-19页 |
1.2.2 双光子荧光成像技术 | 第19-20页 |
1.2.3 双光子荧光探针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 近红外纳米材料及其生物应用 | 第21-26页 |
1.3.1 近红外概述 | 第21-22页 |
1.3.2 上转换纳米材料 | 第22-23页 |
1.3.3 碳材料 | 第23-24页 |
1.3.4 量子点 | 第24-25页 |
1.3.5 贵族金属纳米材料 | 第25-26页 |
1.4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基于FRET的比率型双光子探针用于多硫化物的检测 | 第28-42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2.2 探针TPR-S的合成路线 | 第29页 |
2.2.3 光谱实验 | 第29-30页 |
2.2.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0页 |
2.2.5 细胞成像及组织成像 | 第30页 |
2.2.6 急性器官损伤模型样本的双光子荧光成像 | 第30-31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1-41页 |
2.3.1 探针的设计与响应机理 | 第31页 |
2.3.2 光谱性质的研究 | 第31-33页 |
2.3.3 动力学 | 第33-34页 |
2.3.4 选择性和pH对探针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5 细胞毒性 | 第35页 |
2.3.6 细胞成像 | 第35-38页 |
2.3.7 组织成像 | 第38-40页 |
2.3.8 LPS-诱发的器官损伤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基于近红外石墨烯量子点的纳米体系的构建 | 第42-51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3.2.2 近红外石墨烯量子点(NGs)的合成 | 第42-43页 |
3.2.3 羟基氧化钴包裹的近红外石墨烯量子点(CoOOH-NGs)的合成 | 第43页 |
3.2.4 光谱测定 | 第43-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3.3.1 平台设计思路 | 第44页 |
3.3.2 NGs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第44-45页 |
3.3.3 CoOOH-NGs纳米体系的构建 | 第45-46页 |
3.3.4 CoCl_2的浓度对CoOOH-NGs探针形成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5 CoOOH-NGs对抗坏血酸的响应曲线 | 第47-48页 |
3.3.6 pH和反应介质对探针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7 选择性 | 第49页 |
3.3.8 探针的反应动力学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基于近红外石墨烯量子点的纳米体系用于细胞中抗坏血酸的检测 | 第51-58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51-52页 |
4.2.2 碳量子点(CQDs)的制备 | 第52页 |
4.2.3 细胞提取液的制备 | 第52页 |
4.2.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2页 |
4.2.5 细胞成像和组织成像的准备 | 第52-53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53-57页 |
4.3.1 双光子吸收截面的计算 | 第53页 |
4.3.2 检测细胞提取液中抗坏血酸 | 第53-54页 |
4.3.3 细胞毒性研究 | 第54页 |
4.3.4 HeLa细胞中生物成像 | 第54-55页 |
4.3.5 探针在HeLa细胞中单光子和双光子荧光成像 | 第55-56页 |
4.3.6 组织切片中抗坏血酸的生物成像 | 第56-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