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2.1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2.2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使用情况 | 第19-23页 |
1.2.3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1.3 锅炉热力计算方法概述 | 第26-31页 |
1.3.1 锅炉热力计算方法的发展 | 第26-29页 |
1.3.2 VBA与锅炉的热力计算 | 第29-31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31-3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32-3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超超临界锅炉的热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34-52页 |
2.1 锅炉热力计算方法 | 第34-43页 |
2.1.1 锅炉热力计算方法简述 | 第34页 |
2.1.2 空气及燃烧产物的容积和焓 | 第34-37页 |
2.1.3 锅炉热平衡计算 | 第37-39页 |
2.1.4 炉内换热计算 | 第39-40页 |
2.1.5 对流及屏式受热面的计算 | 第40-43页 |
2.2 锅炉热力计算流程 | 第43-45页 |
2.2.1 热力计算流程 | 第43-44页 |
2.2.2 炉膛热力计算流程 | 第44页 |
2.2.3 高温受热面热力计算流程 | 第44-45页 |
2.2.4 低温受热面热力计算流程 | 第45页 |
2.3 基于Excel VBA的热力计算 | 第45-51页 |
2.3.1 基于Excel VBA的热力计算的总体设计 | 第46-48页 |
2.3.2 热力计算VBA辅助程序的编制 | 第48-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百万等级二次再热机组塔式锅炉热力计算模型的研究 | 第52-69页 |
3.1 泰州二次再热示范锅炉简介 | 第52-54页 |
3.1.1 二次再热锅炉总体布置 | 第52-53页 |
3.1.2 二次再热锅炉受热面布置 | 第53-54页 |
3.1.3 二次再热锅炉汽温调节特点 | 第54页 |
3.2 二次再热锅炉炉膛热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4-60页 |
3.2.1 模型提出 | 第55页 |
3.2.2 模型建立 | 第55-58页 |
3.2.3 计算流程 | 第58-59页 |
3.2.4 方程表达 | 第59-60页 |
3.3 二次再热锅炉高温受热面热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0-65页 |
3.3.1 模型提出 | 第60-61页 |
3.3.2 分室原则 | 第61页 |
3.3.3 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3.3.4 计算流程 | 第62-63页 |
3.3.5 方程表达 | 第63-65页 |
3.4 二次再热锅炉低温受热面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3.5 二次再热锅炉附加受热面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百万等级二次再热机组塔式锅炉的热力参数分析 | 第69-92页 |
4.1 二次再热机组塔式锅炉计算模型的结果及分析 | 第69-76页 |
4.1.1 炉膛的热力计算 | 第69-72页 |
4.1.2 高温受热面的热力计算 | 第72-75页 |
4.1.3 低温受热面的热力计算 | 第75-76页 |
4.2 二次再热锅炉的参数考量 | 第76-87页 |
4.2.1 二次再热锅炉的整体计算结果 | 第76-83页 |
4.2.2 二次再热锅炉的参数特点分析 | 第83-87页 |
4.3 二次再热锅炉的运行优化 | 第87-90页 |
4.3.1 二次再热调温策略分析 | 第87-88页 |
4.3.2 挡板开度调节运行分析 | 第88-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92-9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2-9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