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13-27页 |
| ·遗传转化体系研究 | 第13-19页 |
| ·水仙属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成花相关因素的研究 | 第22-25页 |
| ·水仙花发育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研究评述 | 第27页 |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中国水仙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0-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 ·材料 | 第30-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6页 |
| ·花药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 第36-38页 |
| ·花梗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筛选情况 | 第38-39页 |
| ·花梗愈伤组织诱导过程组织细胞学的动态变化特征 | 第39-40页 |
| ·生根培养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中国水仙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 第42-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 ·材料 | 第42页 |
| ·根癌农杆菌的活化与外植体的侵染 | 第42-43页 |
| ·影响转化效果的因子研究 | 第43-44页 |
| ·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 | 第44-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 ·适合中国水仙花梗转化的农杆菌类型 | 第47页 |
| ·乙酰丁香酮浓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 ·外植体预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8-49页 |
|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9-50页 |
| ·抑菌抗生素种类及浓度筛选结果 | 第50页 |
| ·潮霉素浓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 ·卡那霉素浓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 ·转基因植株 PCR 检测结果 | 第52页 |
| ·转基因植株 Southern 检测结果 | 第52-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中国水仙花芽分化 | 第59-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材料 | 第59页 |
|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 ·中国水仙花芽分化时期及主要特征 | 第60-64页 |
| ·花芽分化过程中外部形态的变化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中国水仙花芽分化过程中 NTLEAFY 基因的表达 | 第66-7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 ·材料 | 第66页 |
| ·试验方法 | 第66-6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 ·RNA 样品的检测 | 第69-71页 |
| ·内参基因的 RT-PCR 扩增 | 第71-72页 |
| ·内参基因的荧光定量 PCR 分析 | 第72页 |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扩增曲线及溶解曲线分析 | 第72-75页 |
| ·NTLEAFY 基因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分析 | 第75-77页 |
| ·小结 | 第77-7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9-86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讨论 | 第80-85页 |
|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诱导途径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80-81页 |
| ·以花梗为受体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 | 第81-83页 |
| ·花芽分化研究 | 第83-84页 |
| ·花芽分化过程中 NTLEAFY 基因实时荧光定量研究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8页 |
| 附录 | 第98-100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