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酸液动滤失实验及模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9-19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论文选题依据第9-10页
        1.1.2 论文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酸蚀蚓孔实验研究第11-13页
        1.2.2 酸蚀蚓孔模型研究第13-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17页
    1.4 论文主要成果认识第17-19页
第2章 酸液滤失基础理论与影响因素分析第19-29页
    2.1 储层特征与蚓孔发育的关系第19-21页
        2.1.1 孔隙性碳酸盐岩第20-21页
        2.1.2 裂缝性碳酸盐岩第21页
    2.2 蚓孔引起的酸液滤失机理第21-25页
        2.2.1 酸化中的酸液滤失机理第22-23页
        2.2.2 酸压中的酸液滤失机理第23-25页
    2.3 酸液滤失影响因素分析第25-28页
        2.3.1 储层物性的影响第25页
        2.3.2 室内实验条件的影响第25-26页
        2.3.3 施工参数及工艺的影响第26-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酸液动滤失实验方法第29-44页
    3.1 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对比第29-33页
        3.1.1 岩心受力分析对比第29-31页
        3.1.2 导流能力变化规律对比第31-33页
    3.2 酸液动滤失实验方法设计研究第33-38页
        3.2.1 实验原理第34-35页
        3.2.2 实验步骤第35-36页
        3.2.3 实验数据处理第36-38页
    3.3 裂缝形态数字化分析方法第38-43页
        3.3.1 裂缝形态数字化原理介绍第38-39页
        3.3.2 裂缝形态数字化实现的过程第39-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酸液动滤失实验研究第44-64页
    4.1 酸液动滤失实验方案第44-45页
        4.1.1 实验目的及设计第44-45页
        4.1.2 实验预期成果第45页
    4.2 动滤失实验结果第45-54页
        4.2.1 标准盐水和滑溜水动滤失实验第45-47页
        4.2.2 酸液动滤失实验第47-54页
    4.3 酸液动滤失实验效果分析第54-55页
    4.4 酸蚀蚓孔数字化处理分析第55-61页
    4.5 酸液动滤失实验规律研究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酸液动滤失模型研究第64-77页
    5.1 酸压裂缝酸液流动模型第64-66页
        5.1.1 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第64页
        5.1.2 裂缝内酸液分布状态第64-66页
    5.2 酸蚀蚓孔滤失模型研究第66-72页
        5.2.1 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第66-67页
        5.2.2 蚓孔滤失量计算模型第67-72页
    5.3 酸液动滤失模型的求解第72-73页
    5.4 酸蚀蚓孔滤失模型的验证第73-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结论及建议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省重点层系页岩储集条件及含气性评价
下一篇:新型绕组低速潜油电机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