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快速检测试剂条的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 第15-19页 |
1.1.1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 第15-16页 |
1.1.2 我国渔药使用现状 | 第16-17页 |
1.1.3 引起渔药残留的原因 | 第17-19页 |
1.2 渔药残留的危害 | 第19-21页 |
1.2.1 渔药残留对动物体及环境的危害 | 第19-20页 |
1.2.2 渔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 第20-21页 |
1.3 渔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 第21-24页 |
1.3.1 微生物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1.3.2 色质谱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1.3.3 免疫分析检测法 | 第23-24页 |
1.4 强力霉素概述 | 第24-26页 |
1.5 单克隆抗体技术 | 第26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2章 强力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及鉴定 | 第28-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1.1 药品 | 第28页 |
2.1.2 缓冲液配制 | 第28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1 戊二醛法(GA)合成强力霉素人工抗原 | 第28-29页 |
2.2.2 人工完全抗原的鉴定 | 第29页 |
2.2.2.1 人工完全抗原蛋白浓度测定 | 第29页 |
2.2.2.2 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 | 第29页 |
2.2.2.3 SDS-PAGE电泳法检测 | 第2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9-32页 |
2.3.1 人工完全抗原的浓度 | 第29-31页 |
2.3.2 紫外扫描及SDS-PAGE电泳图谱 | 第31-32页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2-34页 |
2.4.1 偶联蛋白的选择 | 第32页 |
2.4.2 人工完全抗原鉴定分析 | 第32-34页 |
第3章 强力霉素人工抗原免疫原性的评价 | 第34-3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3.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34页 |
3.1.2 缓冲液配制 | 第34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3.1.4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3.2.1 小鼠免疫方法 | 第34-35页 |
3.2.2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35-36页 |
3.2.3 多抗血清特异性的检测 | 第3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3.3.1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结果 | 第36页 |
3.3.2 多抗血清特异性的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7-39页 |
3.4.1 免疫方法对抗体效价的影响分析 | 第37页 |
3.4.2 多抗血清特异性检测分析 | 第37-39页 |
第4章 制备与筛选杂交瘤细胞 | 第39-4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39页 |
4.1.2 溶液配制 | 第39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4.1.4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4.2.1 SP2/0 的复苏 | 第39-40页 |
4.2.2 SP2/0 扩大培养. | 第40页 |
4.2.3 细胞融合 | 第40-41页 |
4.2.4 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及阳性筛选 | 第4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4.3.1 细胞融合结果及融合率 | 第41-42页 |
4.3.2 杂交瘤细胞阳性孔的筛选 | 第42页 |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2-45页 |
4.4.1 培养状态良好的骨髓瘤细胞 | 第42-43页 |
4.4.2 细胞融合方法的选择 | 第43-45页 |
第5章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5-50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5.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45页 |
5.1.2 溶液配制 | 第45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5.1.4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5.2.1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 第45-46页 |
5.2.2 单抗细胞的筛选 | 第46页 |
5.2.3 单抗的制备 | 第46页 |
5.2.4 单抗的纯化 | 第46页 |
5.2.5 单克隆抗体交叉实验 | 第46-47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5.3.1 单克隆抗体细胞的筛选 | 第47页 |
5.3.2 单克隆抗体纯化后浓度 | 第47页 |
5.3.3 交叉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5.4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48-50页 |
5.4.1 筛选克隆细胞 | 第48页 |
5.4.2 克隆细胞的扩大培养 | 第48页 |
5.4.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 第48-49页 |
5.4.4 特异性检测及交叉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第6章 强力霉素快速检测试剂条的制备 | 第50-57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6.1.1 实验药品 | 第50页 |
6.1.2 实验试剂配制 | 第50页 |
6.1.3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6.2.1 制备胶体金 | 第50页 |
6.2.2 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的标记 | 第50-51页 |
6.2.3 金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1页 |
6.2.4 试剂条最低检测限确定 | 第51页 |
6.2.5 胶体金试剂条的制备 | 第51-52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6.3.1 制备胶体金结果 | 第52页 |
6.3.2 胶体金最佳标记量 | 第52-53页 |
6.3.3 试剂盒最低检测量 | 第53-54页 |
6.3.4 试剂条制备结果 | 第54-55页 |
6.3.5 试剂条最低检测限结果 | 第55页 |
6.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5-57页 |
6.4.1 胶体金制备 | 第55-56页 |
6.4.2 胶体金最佳标记量及最佳工作浓度 | 第56页 |
6.4.3 试剂条检测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第7章 实验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A | 第65-69页 |
实验主要药品 | 第65-66页 |
缓冲液配制 | 第66-67页 |
实验仪器 | 第67-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