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不同结构域结合纤维素能力的定量分析

中文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缩略词表第14-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抗降解屏障及其降解酶的研究进展第15-22页
        1.1.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抗降解屏障第15-17页
        1.1.2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模块化结构第17-21页
        1.1.3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催化和底物特异性第21-22页
    1.2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类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第22-25页
        1.2.1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CAZy)第22-23页
        1.2.2 纤维素酶的活性架构和理性设计第23-25页
    1.3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结合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第25-29页
        1.3.1 米氏方程法第25-26页
        1.3.2 吸附实验第26-27页
        1.3.3 等温滴定量热(ITC)法第27-28页
        1.3.4 Binding电泳法第28页
        1.3.5 荧光光谱法第28-29页
    1.4 利题依据第29-31页
第2章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功能模块的活性架构分析第31-4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2.1.1 生物信息学网站与分析软件第31-32页
        2.1.2 糖苷水解酶活性中心序列谱的绘制第32-3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2.2.1 GH12、CBM4、CBM1家族系统发育树第33-36页
        2.2.2 GH12、CBM1、CBM4家族活性架构功能区分析第36-37页
        2.2.3 GH12、CBM1、CBM4家族表面电势分析第37-38页
        2.2.4 GH12、CBM1、CBM4家族活性中心序列谱第38-41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41-43页
第3章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功能模块的异源表达及结合纤维素能力的定量分析第43-6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3-53页
        3.1.1 菌株与质粒第43页
        3.1.2 主要的仪器及试剂第43-44页
        3.1.3 主要的培养基第44页
        3.1.4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扩增第44-48页
        3.1.5 目的蛋白的异源表达第48-50页
        3.1.6 目的蛋白的纯化第50-51页
        3.1.7 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表达纯化情况第51页
        3.1.8 小分子量电泳技术的建立第51-52页
        3.1.9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52页
        3.1.10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测定结合动力学常数和热力学常数第52-5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3.2.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扩增第53-54页
        3.2.2 EGⅢ、CBM1和CBM4的异源表达和分离纯化第54-56页
        3.2.3 DNS定糖法测定酶活力第56-57页
        3.2.4 ITC法测定各结构域与底物结合力的分析第57-60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60-61页
第4章 快速表征糖苷水解酶结合力的电泳技术的建立第61-73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61-64页
        4.1.1 主要试剂第61-62页
        4.1.2 主要仪器设备第62页
        4.1.3 菌体培养与酶液制备第62页
        4.1.4 快速测定纤维素酶与底物结合力的电泳技术的建立第62-63页
        4.1.5 结合力电泳条带迁移率的定量分析第63-6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4-71页
        4.2.1 Binding电泳技术的优化第64-65页
        4.2.2 Binding电泳条带相对迁移率数值有效性的分析第65页
        4.2.3 具有催化活性酶的Binding电泳分析第65-67页
        4.2.4 无催化活性酶的Binding电泳分析第67-71页
    4.3 小结与讨论第71-73页
第5章 荧光光谱法测定纤维素酶各模块与底物的结合能力第73-83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73-74页
        5.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73页
        5.1.2 纤维素酶不同结构域蛋白的制备第73页
        5.1.3 荧光光谱的测定第73-7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4-80页
        5.2.1 EGⅢ及其单突变体的荧光光谱定量分析第74-76页
        5.2.2 EGⅢ-E200Q:W22位点双突的荧光光谱定量分析第76-79页
        5.2.3 CBM1和CBM4的荧光光谱定量分析第79-80页
    5.3 小结与讨论第80-83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致谢第91-9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8-羟基喹啉铝单晶生长、结构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高效ZnxCd1-xS光催化半导体材料合成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