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3-16页 |
1.2.1 投融资主体研究 | 第13-14页 |
1.2.2 投融资渠道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投融资方式研究 | 第15-16页 |
1.2.4 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 第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的贡献 | 第17-19页 |
2.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概念 | 第19-22页 |
2.1.1 政府投资范围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2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2.2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2-23页 |
2.2.2 项目区分理论 | 第23页 |
2.2.3 可销售性评估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开发性金融理论 | 第24-25页 |
3. 我国地方政府主要投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 第25-37页 |
3.1 集权型的政府投融资模式 | 第25页 |
3.2 准市场机制下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 | 第25-26页 |
3.3 市场主导型的投融资模式 | 第26-35页 |
3.3.1 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 | 第26-29页 |
3.3.2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 | 第29-32页 |
3.3.3 TOT (Transfer-Operate-Transfer)模式 | 第32页 |
3.3.4 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模式 | 第32-34页 |
3.3.5 ABS (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模式 | 第34-35页 |
3.4 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模式与市场主导的投融资模式比较 | 第35-37页 |
4.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成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44页 |
4.1 我国投融资模式的成因 | 第37-38页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集权 | 第37页 |
4.1.2 经济转轨中的混合模式 | 第37-38页 |
4.1.3 市场经济时代下的蜕变 | 第38页 |
4.2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4页 |
4.2.1 相关法律制度障碍 | 第38-39页 |
4.2.2 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配不合理 | 第39-40页 |
4.2.3 地方政府投资结构不合理 | 第40-42页 |
4.2.4 融资渠道相对狭窄 | 第42页 |
4.2.5 地方债过于庞大,缺乏有效规制 | 第42-44页 |
5.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国际经验和借鉴 | 第44-52页 |
5.1 美国 | 第44-46页 |
5.1.1 美国地方政府在投融资体制中的职能定位 | 第44页 |
5.1.2 美国地方财政投融资的主要特点 | 第44-45页 |
5.1.3 美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 第45-46页 |
5.2 英国 | 第46-48页 |
5.2.1 英国地方政府在投融资体制中的职能定位 | 第46页 |
5.2.2 英国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主要特点 | 第46-47页 |
5.2.3 英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 第47-48页 |
5.3 日本 | 第48-52页 |
5.3.1 日本地方政府在投融资体制中的职能定位 | 第48-49页 |
5.3.2 日本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主要特点 | 第49-50页 |
5.3.3 日本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 第50-52页 |
6. 优化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52-61页 |
6.1 建立系统化的投融资法律法规体系 | 第52页 |
6.2 明确中央地方事权划分,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 | 第52-54页 |
6.3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举债机制 | 第54-55页 |
6.4 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 第55-56页 |
6.5 投融资模式路径的相机抉择 | 第56-57页 |
6.6 建立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第57-59页 |
6.7 构建可持续的债务融资体系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