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前言 | 第13-14页 |
1.2 MoS_2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 | 第14页 |
1.3 MoS_2的合成方法 | 第14-19页 |
1.3.1 机械剥离 | 第15-16页 |
1.3.2 液相剥离法 | 第16页 |
1.3.3 电化学离子插层法 | 第16-17页 |
1.3.4 水热合成法 | 第17-18页 |
1.3.5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8-19页 |
1.4. MoS_2在催化制氢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31页 |
1.4.1 MoS_2二维晶体在电催化制氢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1.4.2 MoS_2二维晶体在光催化制氢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1.5 本论文构思 | 第31-32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MoS_2定向生长构建异质界面及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第32-45页 |
2.1 前言 | 第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页 |
2.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32页 |
2.3 样品的制备 | 第32-34页 |
2.3.1 TiO_2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2 TiO_2@MoS_2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3页 |
2.3.3 性能测试与样品表征 | 第33-3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4页 |
2.4.1 物相、形貌、结构表征 | 第34-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外原子匹配”设计多级纳米结构提升光催化制氢性能 | 第45-60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 | 第46-48页 |
3.2.1 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3.2.2 性能测试与样品表征 | 第47-48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48-59页 |
3.3.1 结构表征 | 第48-53页 |
3.3.2 光学性质表征 | 第53页 |
3.3.3 光催化制氢性能与机理 | 第53-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1TMoS_2光催化制氢的催化机制 | 第60-80页 |
4.1 前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 | 第61-64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61页 |
4.2.2 材料制备 | 第61-62页 |
4.2.3 材料表征设备 | 第62页 |
4.2.4 性能测试方法 | 第62-63页 |
4.2.5 理论计算 | 第63-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9页 |
4.3.1 MoS_2纳米片中引入S空位和应变制备1TMoS_2 | 第64-70页 |
4.3.2 1TMoS_2的稳定性 | 第70-73页 |
4.3.3 染料敏化的HER | 第73-75页 |
4.3.4 单层晶体结构和催化机理 | 第75-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多相富缺陷MoS_2纳米卷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80-92页 |
5.1 前言 | 第80-81页 |
5.2 实验 | 第81-83页 |
5.2.1 化学品 | 第81页 |
5.2.2 MoS_2纳米片的合成 | 第81页 |
5.2.3 制备MoS_2纳米卷 | 第81页 |
5.2.4 表征 | 第81-82页 |
5.2.5 电化学测量 | 第82页 |
5.2.6 计算活性位点密度和TOF | 第82页 |
5.2.7 理论计算 | 第82-8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1页 |
5.3.1 结构表征 | 第83-86页 |
5.3.2 电催化制氢性能表征 | 第86-89页 |
5.3.3 催化机理 | 第89-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92-96页 |
1.结论 | 第92-93页 |
2.创新点 | 第93-94页 |
3.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21-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 | 第124-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