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抑郁样行为发生中伏隔核多巴胺D2受体参与调控多巴胺的水平以及Kalirin-7的表达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抑郁症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第10-13页 |
1.2.1 应激假说 | 第10-11页 |
1.2.2 单胺类失调假说 | 第11页 |
1.2.3 谷氨酸及其受体失调假说 | 第11-12页 |
1.2.4 神经可塑性假说 | 第12-13页 |
1.3 伏隔核与抑郁症 | 第13-14页 |
1.4 多巴胺及其受体与抑郁症 | 第14-17页 |
1.4.1 多巴胺的生物合成、失活及功能 | 第15页 |
1.4.2 多巴胺受体的分类、分布及作用 | 第15-17页 |
1.4.3 多巴胺及其受体与抑郁症 | 第17页 |
1.5 Kalirin-7与抑郁症 | 第17-20页 |
1.5.1 Kalirin的结构与功能 | 第18页 |
1.5.2 Kalirin-7与抑郁症 | 第18-20页 |
1.6 动物抑郁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1.7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实验设计 | 第23-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3 实验药品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2.2.1 大鼠脑立体定位 | 第24页 |
2.2.2 实验分组和伏隔核双侧药物注射 | 第24-25页 |
2.2.3 CUMS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2.2.4 行为学检测 | 第25-27页 |
2.2.5 Western Blot实验 | 第27-29页 |
2.2.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9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0页 |
2.5 实验流程 | 第30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实验结果 | 第31-41页 |
3.1 行为学结果 | 第31-36页 |
3.1.1 体重变化率 | 第31-32页 |
3.1.2 糖水偏爱测试结果 | 第32页 |
3.1.3 旷场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3.1.4 悬尾结果 | 第35-36页 |
3.2 Western Blot结果 | 第36-39页 |
3.2.1 伏隔核内D2R的蛋白含量 | 第36-37页 |
3.2.2 伏隔核中Kalirin-7的表达量 | 第37-39页 |
3.3 高效液相色谱结果 | 第39-41页 |
第四部分讨论 | 第41-45页 |
总结 | 第45-47页 |
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