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综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学术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的背景分析 | 第18-28页 |
2.1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战及其内部斗争 | 第18-21页 |
2.1.1 国难当头,国共合作,共同抗战 | 第18-19页 |
2.1.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部斗争 | 第19-21页 |
2.2 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未尽论争的继续 | 第21-24页 |
2.2.1 文化保守主义者持“中国本位文化论”观点 | 第22-23页 |
2.2.2 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新启蒙运动” | 第23-24页 |
2.3 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形成与文化思想的成熟 | 第24-28页 |
2.3.1 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建立 | 第24-25页 |
2.3.2 共产党文化思想的成熟与转变 | 第25-28页 |
第3章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过程 | 第28-44页 |
3.1 论争双方的观点与态度 | 第28-32页 |
3.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国统区的传播 | 第28-30页 |
3.1.2 共产党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 | 第30-31页 |
3.1.3 国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攻击和批驳 | 第31-32页 |
3.2 论争过程的三个阶段 | 第32-44页 |
3.2.1 论争的开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之争 | 第33-34页 |
3.2.2 论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之争 | 第34-36页 |
3.2.3 论争的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性之争 | 第36-44页 |
第4章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原因 | 第44-52页 |
4.1 论争直接原因——国共两党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 | 第44-46页 |
4.1.1 国共间不同阶级利益和政治权力的斗争 | 第44-45页 |
4.1.2 国共两党对抗日建国指导思想的博弈 | 第45-46页 |
4.2 论争根本原因——国共对待中外文化思想的差异 | 第46-49页 |
4.2.1 国民党以“中国本位文化”观掩饰“伪三民主义” | 第47-48页 |
4.2.2 共产党创新性发展中外优秀文化 | 第48-49页 |
4.3 论争现实因素——中间势力先进知识分子的态度转变 | 第49-52页 |
4.3.1 共产党及时争取中间先进知识分子 | 第50-51页 |
4.3.2 中间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赞同 | 第51-52页 |
第5章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的历史意义 | 第52-62页 |
5.1 论争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基础 | 第52-55页 |
5.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检验 | 第52-53页 |
5.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术论争中的理论深化 | 第53-55页 |
5.2 论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地位 | 第55-58页 |
5.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发展道路的开启 | 第55-56页 |
5.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引领 | 第56-57页 |
5.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指向 | 第57-58页 |
5.3 论争凸显了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的主导作用 | 第58-62页 |
5.3.1 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力量 | 第59页 |
5.3.2 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正传承者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