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痛风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抗痛风颗粒处方 | 第15-19页 |
1 抗痛风颗粒处方 | 第15-19页 |
1.1 处方来源 | 第15页 |
1.2 处方组成 | 第15-18页 |
1.2.1 君药肾茶和黄柏 | 第15-16页 |
1.2.2 臣药秦皮和络石藤 | 第16-17页 |
1.2.3 佐药黄芪和杜仲叶 | 第17-18页 |
1.3 处方解析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抗痛风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19-45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19-20页 |
1.1 仪器 | 第19-20页 |
1.2 试剂与药品 | 第20页 |
1.3 药材 | 第20页 |
2 醇提取工艺 | 第20-27页 |
2.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2 迷迭香酸含量测定 | 第21-23页 |
2.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21页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5 测定法 | 第23页 |
2.3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23-25页 |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3页 |
2.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3-24页 |
2.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2.3.4 测定法 | 第24-25页 |
2.4 浸膏得率的测定 | 第25页 |
2.5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2.6 醇提工艺验证试验 | 第27页 |
3 水提工艺研究 | 第27-33页 |
3.1 浸泡时间考察 | 第27-28页 |
3.2 正交实验设计 | 第28-33页 |
3.2.1 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3.2.2 绿原酸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3.2.3 浸膏得率的测定 | 第32页 |
3.2.4 水提正交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2.5 水提工艺验证试验 | 第33页 |
4 水提醇沉工艺研究 | 第33-37页 |
4.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4页 |
4.2 绿原酸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4.2.1 绿原酸供试液制备及测定 | 第35页 |
4.2.2 盐酸小檗碱供试液制备及测定 | 第35页 |
4.3 浸膏得率的测定 | 第35页 |
4.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4.5 水提醇沉工艺验证 | 第37页 |
5 浓缩工艺研究 | 第37页 |
6 成型工艺研究 | 第37-43页 |
6.1 剂型的选择 | 第37-38页 |
6.2 辅料的筛选 | 第38页 |
6.3 辅料用量筛选 | 第38-39页 |
6.4 颗粒的干燥 | 第39页 |
6.5 颗粒流动性考察 | 第39-40页 |
6.6 颗粒吸湿时间考察 | 第40-41页 |
6.7 颗粒临界相对湿度(CRH)的测定 | 第41-42页 |
6.8 颗粒的分装 | 第42-43页 |
7 工艺流程图 | 第43-44页 |
8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部分 抗痛风颗粒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45-90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5-46页 |
1.1 仪器 | 第45页 |
1.2 试剂 | 第45-46页 |
1.3 药品 | 第46页 |
2 性状 | 第46页 |
3 薄层鉴别 | 第46-51页 |
3.1 肾茶薄层鉴别 | 第46-48页 |
3.1.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46-47页 |
3.1.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47页 |
3.1.3 阴性样品溶液制备 | 第47页 |
3.1.4 薄层展开条件 | 第47-48页 |
3.2 秦皮薄层鉴定 | 第48-49页 |
3.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48页 |
3.2.2 对照药材溶液制备 | 第48页 |
3.2.3 阴性样品溶液制备 | 第48-49页 |
3.2.4 薄层展开条件 | 第49页 |
3.3 黄芪薄层鉴别 | 第49-51页 |
3.3.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49-50页 |
3.3.2 对照品的制备 | 第50页 |
3.3.3 阴性样品制备 | 第50页 |
3.3.4 薄层展开条件 | 第50-51页 |
4 检查 | 第51-54页 |
4.1 粒度 | 第51-52页 |
4.2 水分 | 第52页 |
4.3 溶化性 | 第52页 |
4.4 装量差异 | 第52-53页 |
4.5 微生物限度 | 第53-54页 |
5 含量测定 | 第54-87页 |
5.1 迷迭香酸的测定 | 第54-64页 |
5.1.1 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54-57页 |
5.1.2 样品处理方法的研究 | 第57-59页 |
5.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9页 |
5.1.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9页 |
5.1.5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第59-60页 |
5.1.6 方法学考察 | 第60-64页 |
5.2 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 | 第64-75页 |
5.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64-68页 |
5.2.2 样品处理方法的研究 | 第68-70页 |
5.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70页 |
5.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70-71页 |
5.2.5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第71页 |
5.2.6 方法学考察 | 第71-75页 |
5.3 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 第75-87页 |
5.3.1 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75-79页 |
5.3.2 样品处理方法的研究 | 第79-81页 |
5.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81-82页 |
5.3.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82页 |
5.3.5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第82页 |
5.3.6 方法学考察 | 第82-87页 |
6 抗痛风颗粒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87-89页 |
7 小结与讨论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缩略词表 | 第95-97页 |
综述 | 第97-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个人简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