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气浮方法处理污水的概述 | 第13-23页 |
2.1 气浮技术的发展及其现状 | 第13-14页 |
2.2 气浮净水技术概况 | 第14-15页 |
2.2.1 气浮的工艺过程 | 第14页 |
2.2.2 气浮的理论 | 第14-15页 |
2.3 气浮处理技术的分类 | 第15-17页 |
2.3.1 散气气浮法 | 第16页 |
2.3.2 电解气浮法 | 第16页 |
2.3.3 压力溶气气浮法 | 第16-17页 |
2.4 压力溶气气浮法 | 第17-20页 |
2.4.1 压力溶气系统 | 第18-19页 |
2.4.2 溶气释放系统 | 第19-20页 |
2.4.3 气浮分离系统 | 第20页 |
2.5 多相流动的测试方法 | 第20-23页 |
2.5.1 接触式测试技术 | 第20-21页 |
2.5.2 非接触式测试技术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密闭气浮装置工艺设计及选型 | 第23-29页 |
3.1 密闭气浮实验装置工艺流程 | 第23-24页 |
3.2 气浮分离系统 | 第24-26页 |
3.2.1 气浮池的选型 | 第24-25页 |
3.2.2 释放头的选型 | 第25页 |
3.2.3 污水泵的计算与选型 | 第25-26页 |
3.3 压力溶气系统 | 第26-28页 |
3.3.1 压力溶气罐 | 第26-27页 |
3.3.2 水泵的计算与选型 | 第27页 |
3.3.3 空压机的选型 | 第27-28页 |
3.3.4 管路设计选型 | 第28页 |
3.4 污水加药系统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气浮池内气泡尺寸分布规律的微观实验研究 | 第29-54页 |
4.1 实验方法及设备 | 第29-34页 |
4.1.1 实验测量仪器及图像采集 | 第29-31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31-34页 |
4.2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第34-35页 |
4.3 操作参数对气泡生成尺寸影响的实验与分析 | 第35-43页 |
4.3.1 溶气压力对气泡生成尺寸的影响 | 第35-37页 |
4.3.2 气液比对气泡生成尺寸的影响 | 第37-40页 |
4.3.3 表面活性剂对气泡生成尺寸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4 Na+离子对气泡生成尺寸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不同工况下气浮池内气泡分布规律 | 第43-52页 |
4.4.1 进液量对接触区的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2 进液量对分离区的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 | 第45-48页 |
4.4.3 表面活性剂对接触区的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4 表面活性剂对分离区的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 | 第49-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密闭气浮装置除油分离效率的宏观实验研究 | 第54-72页 |
5.1 实验方法及设备 | 第54-56页 |
5.1.1 实验测量仪器及参数 | 第54页 |
5.1.2 含油污水的萃取及抽滤 | 第54-55页 |
5.1.3 污水含油浓度的测定 | 第55-56页 |
5.2 实验参数对气浮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56-67页 |
5.2.1 密闭气浮装置除油的稳定时间 | 第57-58页 |
5.2.2 进液量对气浮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3 进水含油浓度对气浮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4 气液比对气浮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60-62页 |
5.2.5 溶气压力对气浮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6 回流比对气浮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7 破乳剂对气浮效果的影响 | 第64-66页 |
5.2.8 表面活性剂对气浮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 分离效率预测模型 | 第67-68页 |
5.4 运行效果分析 | 第68-69页 |
5.5 相对传统气浮装置的优势 | 第69-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