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糖尿病 | 第16-23页 |
1.1.1 糖尿病主要分类 | 第16-18页 |
1.1.2 糖尿病发病机制 | 第18-19页 |
1.1.3 糖尿病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来源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1.2.1 化学方法合成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第23-24页 |
1.2.2 微生物来源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第24页 |
1.2.3 动物来源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第24-25页 |
1.2.4 天然植物来源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第25-26页 |
1.3 金线莲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3.1 金线莲概述 | 第26页 |
1.3.2 金线莲的药理功效 | 第26-28页 |
1.3.3 金线莲的人工栽培研究 | 第28-29页 |
1.4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9-30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6 本论文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金线莲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32-4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2-34页 |
2.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32-33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页 |
2.1.3 实验材料的配备 | 第33-34页 |
2.2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34-39页 |
2.2.1 直接干燥法(GB/T5009.3-2010)测金线莲样品中的水分含量 | 第34页 |
2.2.2 灼烧法(GB/T5009.4-2010)测金线莲样品中的灰分含量 | 第34-35页 |
2.2.3 凯氏定氮法(GB/T5009.5-2010)测金线莲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 第35-36页 |
2.2.4 酶-重量法(AACC3207)测金线莲样品中的总膳食纤维含量 | 第36页 |
2.2.5 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金线莲样品中的还原糖含量 | 第36-37页 |
2.2.6 苯酚硫酸法[测金线莲样品中的多糖含量 | 第37-38页 |
2.2.7 硝酸铝-亚硝酸钠法测金线莲样品中的黄酮含量 | 第38-39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2.3.1 标准曲线绘制 | 第39-42页 |
2.3.2 金线莲主要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第42-44页 |
2.3.3 实验结果分析评价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物的初步辨析 | 第46-79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6-49页 |
3.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46-47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3.1.3 实验材料的配备 | 第48-49页 |
3.2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49-54页 |
3.2.1 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测定 | 第49页 |
3.2.2 金线莲提取物对 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3.2.3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成分对 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率IC_50值 | 第50页 |
3.2.4 阿卡波糖对 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率IC_50值 | 第50页 |
3.2.5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成分对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的测定 | 第50-51页 |
3.2.6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物的体外抗氧化性实验 | 第51-53页 |
3.2.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3.2.8 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UPLC-MS)联用法 | 第54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77页 |
3.3.1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54-56页 |
3.3.2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成分对 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率IC_50值 | 第56-58页 |
3.3.3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成分对 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探讨 | 第58-59页 |
3.3.4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物的抗氧化能力评价 | 第59-66页 |
3.3.5 红外光谱分析检测结果 | 第66-67页 |
3.3.6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物结构初步辨析 | 第67-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物提取方法及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第79-93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79-80页 |
4.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79-80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0页 |
4.1.3 实验材料的配备 | 第80页 |
4.2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80-84页 |
4.2.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测定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80页 |
4.2.2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物最优提取方法研究 | 第80-81页 |
4.2.3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物最优提取溶剂研究 | 第81-82页 |
4.2.4 超声方法提取金线莲降血糖活性成分的单因素实验 | 第82-83页 |
4.2.5 超声方法提取金线莲降血糖活性成分的正交试验 | 第83-84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4-91页 |
4.3.1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物提取方法研究实验结果 | 第84-85页 |
4.3.2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物提取溶剂研究实验结果 | 第85-86页 |
4.3.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6-89页 |
4.3.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9-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栽培方式对金线莲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93-108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93-96页 |
5.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93-95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5-96页 |
5.1.3 实验材料的准备 | 第96页 |
5.2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96-97页 |
5.2.1 三种栽培方式下四种金线莲主要成分的对比实验 | 第96页 |
5.2.2 三种栽培方式下四种金线莲生理活性的对比实验 | 第96-97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7-106页 |
5.3.1 各品种及不同栽培方式金线莲全组分汇总表 | 第97-98页 |
5.3.2 各品种及不同栽培方式金线莲成分对比分析图 | 第98-101页 |
5.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1-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金线莲资源循环利用方案设计 | 第108-112页 |
6.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108页 |
6.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108页 |
6.3 金线莲资源循环利用方案设计分析 | 第108-109页 |
6.4 金线莲资源循环利用方案验证 | 第109-11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附表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