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的建构及其在空间中的操作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0-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建筑空间演变中柱的建构发展历史 | 第18-33页 |
2.1 中国古典柱子的建构发展 | 第19-24页 |
2.1.1 原始社会时期 | 第19-20页 |
2.1.2 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中期 | 第20-23页 |
2.1.3 封建社会后期 | 第23-24页 |
2.2 西方古典柱式的建构发展 | 第24-30页 |
2.2.1 原始启蒙时期 | 第25-27页 |
2.2.2 古典主义时期 | 第27-29页 |
2.2.3 现代主义时期 | 第29-30页 |
2.3 中西方古典柱的建构比较 | 第30-32页 |
2.3.1 柱的形式对比 | 第30-31页 |
2.3.2 柱的材料对比 | 第31-32页 |
2.3.3 柱的构造对比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当代空间创作中柱的建构研究 | 第33-73页 |
3.1 柱的形式拓展 | 第33-50页 |
3.1.1 单柱二维形式 | 第33-41页 |
3.1.2 单柱三维形式 | 第41-45页 |
3.1.3 一体化形式 | 第45-48页 |
3.1.4 柱网形式 | 第48-50页 |
3.2 柱的材料特性 | 第50-57页 |
3.2.1 传统材料 | 第50-53页 |
3.2.2 现代材料 | 第53-55页 |
3.2.3 新型材料 | 第55-57页 |
3.3 柱的构造方式 | 第57-67页 |
3.3.1 传统材料构造 | 第58-63页 |
3.3.2 现代材料构造 | 第63-64页 |
3.3.3 新型材料构造 | 第64-67页 |
3.4 柱建构的发展趋势 | 第67-70页 |
3.4.1 形式曲线化 | 第68-69页 |
3.4.2 材料轻盈化 | 第69-70页 |
3.4.3 构件系统一体化 | 第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附图 | 第71-73页 |
4 柱的建构与空间创作的关联机制 | 第73-81页 |
4.1 建筑空间的双重属性 | 第73-75页 |
4.1.1 物质属性——形态 | 第74页 |
4.1.2 精神属性——意境 | 第74-75页 |
4.2 柱的建构与空间的关系 | 第75-76页 |
4.3 柱的建构介入空间形态塑造的方式 | 第76-78页 |
4.3.1 形式的物质性 | 第76-77页 |
4.3.2 材料的物质性 | 第77页 |
4.3.3 构造的物质性 | 第77-78页 |
4.4 柱的建构介入空间意境营造的方式 | 第78-80页 |
4.4.1 形式的精神性 | 第78-79页 |
4.4.2 材料的精神性 | 第79页 |
4.4.3 构造的精神性 | 第79-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柱的建构塑造空间之形的操作方法 | 第81-99页 |
5.1 形式演绎与界面组织 | 第81-88页 |
5.1.1 分解与重构 | 第81-83页 |
5.1.2 边缘与转译 | 第83-85页 |
5.1.3 纤细与镂空 | 第85-87页 |
5.1.4 解放与异规 | 第87-88页 |
5.2 材料表达与质感呈现 | 第88-94页 |
5.2.1 复合与强化 | 第88-90页 |
5.2.2 可塑与多元 | 第90-91页 |
5.2.3 反射与透明 | 第91-94页 |
5.3 构造处理与细部表达 | 第94-97页 |
5.3.1 精细与外露 | 第94-95页 |
5.3.2 整合与隐匿 | 第95-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附图 | 第98-99页 |
6 柱的建构营造空间之神的操作方法 | 第99-114页 |
6.1 形式诱导与视觉联想 | 第99-103页 |
6.1.1 比例与尺度 | 第99-100页 |
6.1.2 数量与秩序 | 第100-102页 |
6.1.3 拟形与隐喻 | 第102-103页 |
6.2 材料特性与情感传递 | 第103-107页 |
6.2.1 色彩与肌理 | 第103-106页 |
6.2.2 地域与情怀 | 第106-107页 |
6.3 构造组织与光影营造 | 第107-112页 |
6.3.1 穿透与引导 | 第107-110页 |
6.3.2 对位与交映 | 第110-11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附图 | 第113-114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附录A 图片目录 | 第119-123页 |
附录B 表格目录 | 第123-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