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CFD数值模拟研究 | 第19-21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3 研究技术方法和手段 | 第22页 |
1.5.4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5.5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2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多相流基础理论与流体分析软件 | 第24-37页 |
2.1 多相流基础理论 | 第24-28页 |
2.1.1 多相流技术与特点 | 第24-25页 |
2.1.1.1 多相流技术 | 第24页 |
2.1.1.2 多相流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1.1.3 多相流的技术特点 | 第25页 |
2.1.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25-28页 |
2.1.2.1 质量守恒方程 | 第26-28页 |
2.2 FLUENT湍流模型 | 第28-31页 |
2.2.1 单方程(Spalart-Allmaras)模型 | 第28-29页 |
2.2.2 标准k -ε 模型 | 第29页 |
2.2.3 重整化群k -ε模型 | 第29页 |
2.2.4 雷诺应力模型(RSM) | 第29-30页 |
2.2.5 大涡模拟(LES) | 第30-31页 |
2.3 流体空化物理模型方程 | 第31-34页 |
2.3.1 气泡动力学方程 | 第31页 |
2.3.2 气相输运方程 | 第31-32页 |
2.3.3 Schner and Sauer Model输运方程 | 第32页 |
2.3.4 Singhaletal模型输运方程 | 第32-33页 |
2.3.5 Zwart-Gerber-Belamri Model模型输送方程 | 第33-34页 |
2.3.6 三种模型特点比较 | 第34页 |
2.4 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34-35页 |
2.5 有限元网格模型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锥压式调节阀及管配系统流场特性分析 | 第37-46页 |
3.1 原锥压式调节阀的几何模型 | 第37页 |
3.2 原锥压式调节阀工况介绍以及失效分析 | 第37-39页 |
3.2.1 调节阀工况分析 | 第37-38页 |
3.2.2 调节阀流量特性检验 | 第38-39页 |
3.3 原锥压式调节阀流场特性分析 | 第39-45页 |
3.3.1 工况一下流场分布 | 第40-41页 |
3.3.2 工况二下流场分布 | 第41页 |
3.3.3 工况三下流场分布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优化结构调节阀流场特性分析 | 第46-60页 |
4.1 增加匀流板结构分析 | 第46-51页 |
4.2 加长盲管结构分析 | 第51-55页 |
4.3 流场结果比较 | 第55-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新型调节阀的流场特性分析 | 第60-72页 |
5.1 新型调节阀的结构特点 | 第60-62页 |
5.2 新型调节阀流量特性检验 | 第62-63页 |
5.3 新型调节阀流场特性模拟 | 第63-70页 |
5.3.1 流场模型建立以及网格划分 | 第63-64页 |
5.3.2 流场结果模拟 | 第64-70页 |
5.4 流场结果比较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阀体应力应变分析及安全评价 | 第72-81页 |
6.1 ABAQUS简介 | 第72页 |
6.2 原调节阀应力应变分析 | 第72-75页 |
6.2.1 模型建立 | 第72-73页 |
6.2.2 参数环境设置 | 第73页 |
6.2.3 求解结果 | 第73-74页 |
6.2.4 安全评价 | 第74-75页 |
6.3 原调节阀加板后应力应变分析 | 第75-77页 |
6.3.1 求解结果 | 第75-76页 |
6.3.2 安全评价 | 第76-77页 |
6.4 新型调节阀应力应变分析 | 第77-79页 |
6.4.1 求解结果 | 第77-79页 |
6.5 综合评估结果比较 | 第79-80页 |
6.6 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7.2 创新点 | 第82页 |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