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玉米虫害论文

辽宁地区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规律及二代螟为害防治的经济阈值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前言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5页
    1.1 亚洲玉米螟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第15-16页
    1.2 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第16-19页
    1.3 亚洲玉米螟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研究第19-20页
    1.4 玉米螟防治方法第20-24页
        1.4.1 农业防治第20-21页
        1.4.2 物理防治第21-22页
        1.4.3 化学防治第22页
        1.4.4 生物防治第22-24页
        1.4.5 性信息素防治第24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田间自然落卵及天敌赤眼蜂寄生情况第25-3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2.1.1 调查地点第25页
        2.1.2 调查时间第25-26页
        2.1.3 调查方法第26页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6-33页
        2.2.1 近年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田间百株卵粒数及孵化量的消长第26-30页
        2.2.2 近年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天敌赤眼蜂寄生情况第30-31页
        2.2.3 近年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各代单块卵平均卵粒数变化第31-33页
    2.3 讨论第33-36页
第三章 辽宁省常见玉米品种为害调查及抗螟性评价第36-4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3.1.1 试验材料第36-37页
        3.1.2 区组设计第37页
        3.1.3 调查方法第37页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3.2.1 不同玉米品种对一代亚洲玉米螟抗螟性比较第37-38页
        3.2.2 不同玉米品种对二代亚洲玉米螟抗螟性比较第38页
        3.2.3 同一玉米品种不同年份玉米抗螟性比较第38-41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41-42页
第四章 辽宁地区二代亚洲玉米螟对常规密度种植玉米为害防治的经济阈值第42-5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4.1.1 试验材料第42页
        4.1.2 田间小区模拟产量损失试验第42-43页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3-48页
        4.2.1 接卵量与蛀孔数量、隧道长度的关系第43-45页
        4.2.2 虫孔数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45-47页
        4.2.3 隧道长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47页
        4.2.4 接卵量对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影响第47页
        4.2.5 基于赤眼蜂一次防治成本,二代玉米螟对玉米的经济阈值第47-48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48-50页
第五章 辽宁地区二代亚洲玉米螟对高密度种植玉米为害防治的经济阈值第50-5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5.1.1 试验材料第50页
        5.1.2 田间小区模拟产量损失试验第50-51页
        5.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5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5.2.1 接卵量与蛀孔数量、隧道长度的关系第51-53页
        5.2.2 虫孔数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53-55页
        5.2.3 隧道长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55-56页
        5.2.4 接卵量对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影响第56页
        5.2.5 基于赤眼蜂一次防治成本,二代玉米螟对玉米的经济阈值第56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56-58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58-61页
参考文献第61-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省不同地区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研究
下一篇:紫外线辐射及品系间竞争对感染Wolbachia松毛虫赤眼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