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快感生产与异化--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栏目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17页 |
1.4.1 大众文化研究 | 第13-14页 |
1.4.2 快感研究 | 第14-16页 |
1.4.3“快乐大本营”研究 | 第16页 |
1.4.4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5.1 景观社会理论 | 第17-18页 |
1.5.2 大众文化快感理论 | 第18-21页 |
第2章 快乐大本营发展概述 | 第21-29页 |
2.1 演播模式 | 第21-22页 |
2.1.1 室内演播 | 第21页 |
2.1.2 室外演播 | 第21-22页 |
2.2 主体人物 | 第22-25页 |
2.2.1 主持人 | 第22-23页 |
2.2.2 嘉宾 | 第23-24页 |
2.2.3 观众 | 第24-25页 |
2.3 节目设置 | 第25页 |
2.4 后期制作 | 第25-26页 |
2.4.1 元素添加 | 第26页 |
2.4.2 片段强调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第3章 快乐大本营的快感生产 | 第29-41页 |
3.1 躲避式的快感 | 第29-36页 |
3.1.1 仪式化的奇观 | 第29-32页 |
3.1.2 喜剧性的作品因子 | 第32-36页 |
3.1.3 世俗化的调侃方式 | 第36页 |
3.2 生产者式的快感 | 第36-40页 |
3.2.1 时间控制权的获得 | 第37页 |
3.2.2 在场式参与感体验 | 第37-38页 |
3.2.3 窥私欲的实现 | 第38-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大众文化的异化 | 第41-54页 |
4.1 大众文化异化的形成逻辑 | 第41-43页 |
4.1.1 异化的一般概念 | 第41-42页 |
4.1.2 大众文化的景观异化 | 第42-43页 |
4.2 精神空虚的虚拟世界 | 第43-44页 |
4.3 虚假受众需求的制造 | 第44-46页 |
4.3.1 闲暇时间的圈套 | 第44-45页 |
4.3.2 受众需求的夸大 | 第45-46页 |
4.4 感官文化下的自我扭曲 | 第46-47页 |
4.5 主流价值观的消解 | 第47-49页 |
4.5.1 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 | 第47-48页 |
4.5.2 傻乐时代的到来 | 第48-49页 |
4.6 后情感主义的生产 | 第49-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