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墨家政治思想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2页
        1.4.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21页
        1.4.2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22-24页
        1.5.1 研究思路第22-23页
        1.5.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6 创新之处第24-25页
第2章 墨家政治思想概述第25-40页
    2.1 墨家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第25-31页
        2.1.1 经济背景第25-28页
        2.1.2 政治背景第28-30页
        2.1.3 文化背景第30-31页
    2.2 墨家政治思想的理论渊源第31-33页
        2.2.1 源于圣贤说第31-32页
        2.2.2 源于儒家说第32页
        2.2.3 源于实践说第32-33页
    2.3 墨家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第33-36页
        2.3.1 兼爱第33-34页
        2.3.2 非攻第34页
        2.3.3 尚贤第34-35页
        2.3.4 尚同第35-36页
    2.4 墨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第36-39页
        2.4.1 平等性第36-37页
        2.4.2 利民性第37-38页
        2.4.3 实践性第38-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评析墨家政治思想第40-52页
    3.1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概述第40-41页
        3.1.1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第40页
        3.1.2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40-41页
        3.1.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第41页
    3.2 墨家政治思想的历史价值第41-49页
        3.2.1 兼爱思想的历史价值第42-44页
        3.2.2 非攻思想的历史价值第44-46页
        3.2.3 尚贤思想的历史价值第46-48页
        3.2.4 尚同思想的历史价值第48-49页
    3.3 墨家政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第49-51页
        3.3.1 空想性第49-50页
        3.3.2 单一性第50-51页
        3.3.3 矛盾性第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墨家政治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实现途径第52-61页
    4.1 墨家政治思想现代转换的必要性第52-54页
        4.1.1 传统思想的不足第52-53页
        4.1.2 现代社会的需要第53-54页
    4.2 墨家政治思想现代转换的可能性第54-56页
        4.2.1 马克思主义为墨家政治思想转换提供了前进方向第54页
        4.2.2 马克思主义为墨家政治思想转换提供了根本方法第54-55页
        4.2.3 马克思主义为墨家政治思想转换提供了总体思路第55-56页
    4.3 墨家政治思想现代转换的实现途径第56-60页
        4.3.1 墨家兼爱思想现代转换的途径第56-57页
        4.3.2 墨家非攻思想现代转换的途径第57-58页
        4.3.3 墨家尚贤思想现代转换的途径第58-59页
        4.3.4 墨家尚同思想现代转换的途径第59-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其历史影响
下一篇: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社会平等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