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背景 | 第9-13页 |
| (一) 西欧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 第9-10页 |
| (二) 对人类先进理论的反思借鉴 | 第10页 |
| (三) 德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与资产阶级的二重性特征 | 第10-12页 |
| (四) 马克思思想的逻辑进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初旨趣 | 第12-13页 |
|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 第13-26页 |
| (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 第13-15页 |
| (二) 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在《德法年鉴》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 第15-17页 |
| (三) 初涉经济学:复调语境中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第17-20页 |
| (四) 《神圣家族》: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后一站 | 第20-23页 |
| (五) 历史唯物主义的初始地平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第23-26页 |
|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与不断深化 | 第26-44页 |
|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广义建构与狭义转向 | 第26-33页 |
| (二)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序曲——《哲学的贫困》 | 第33-35页 |
| (三) 《共产党宣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 | 第35-37页 |
| (四)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开启资本主义批判的真正起点 | 第37-41页 |
| (五) 《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资本逻辑批判 | 第41-44页 |
|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初形态 | 第44-53页 |
| (一) 物质生产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构架 | 第44-47页 |
|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 | 第47-50页 |
| (三)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下的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 | 第50-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注释 | 第54-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