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1.1 2024-T3铝合金的特点及应用 | 第9-10页 |
1.2 铝合金的表面处理方法 | 第10-11页 |
1.3 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1-22页 |
1.3.1 表面预处理 | 第11-12页 |
1.3.2 阳极氧化法 | 第12-14页 |
1.3.3 化学氧化法 | 第14-21页 |
1.3.4 溶胶-凝胶法 | 第21-22页 |
1.4 铝及铝合金转化膜目前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22-23页 |
1.4.1 目前存在问题 | 第22页 |
1.4.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22-23页 |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实验原料及生产厂家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2.1 成膜工艺路线 | 第25-26页 |
2.2.2 盐雾腐蚀测试 | 第26页 |
2.2.3 硫酸铜(CuSO_4)滴定实验 | 第26页 |
2.2.4 电化学测试 | 第26-27页 |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27页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7-28页 |
3. 2024-T3铝合金三价铬化学转化膜的优化及其表征 | 第28-58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实验 | 第29-32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29页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3.2.3 前处理工艺 | 第29-30页 |
3.2.4 电化学测试 | 第30-31页 |
3.2.5 盐雾腐蚀实验 | 第31页 |
3.2.6 CuSO_4滴定实验 | 第31-32页 |
3.2.7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2页 |
3.3 工艺参数对转化膜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32-38页 |
3.3.1 成膜温度对转化膜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2 pH值对转化膜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Cr_2(SO_4)_3浓度对转化膜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K_2ZrF_6浓度对转化膜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 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备的转化膜的交流阻抗谱特征 | 第38-43页 |
3.4.1 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转化膜的交流阻抗谱特征 | 第38-39页 |
3.4.2 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的转化膜的交流阻抗谱特征 | 第39-41页 |
3.4.3 不同Cr_2(SO_4)_3浓度条件下制备的转化膜的交流阻抗谱特征 | 第41-42页 |
3.4.4 不同K_2ZrF_6浓度条件下制备的转化膜的交流阻抗谱特征 | 第42-43页 |
3.5 工艺参数对转化膜耐盐雾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43-47页 |
3.5.1 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转化膜耐盐雾腐蚀性能 | 第43-44页 |
3.5.2 不同pH条件下制备的转化膜耐盐雾腐蚀性能 | 第44-45页 |
3.5.3 不同Cr_2(SO_4_)3浓度条件下制备的转化膜耐盐雾腐蚀性能 | 第45-46页 |
3.5.4 不同K_2ZrF_6浓度条件下制备的转化膜耐盐雾腐蚀性能 | 第46-47页 |
3.6 硫酸铜(CUSO_4)滴定实验 | 第47-49页 |
3.7 三价铬转化膜表征 | 第49-55页 |
3.7.1 转化膜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49-52页 |
3.7.2 转化膜的耐盐雾腐蚀性能 | 第52-55页 |
3.8 铝合金三价铬转化膜的沉积机理 | 第55-57页 |
3.8.1 表面模型的建立及理论 | 第55-56页 |
3.8.2 六价铬的沉积机理 | 第56页 |
3.8.3 三价铬的沉积机理 | 第56-5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2024-T3铝合金三价铬转化膜自修复行为研究 | 第58-70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 | 第58-60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58页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4.2.3 前处理工艺 | 第59页 |
4.2.4 自修复装置图解 | 第59-60页 |
4.3 模拟划伤区域的交流阻抗谱特征 | 第60-65页 |
4.4 模拟划伤区域的腐蚀形貌 | 第65-67页 |
4.5 自修复机理研究 | 第67-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5.1 结论 | 第70页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