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荧光的发光原理 | 第12-14页 |
1.3 荧光探针的构成 | 第14页 |
1.4 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4.1 荧光探针的发现 | 第14-15页 |
1.4.2 荧光素类探针 | 第15页 |
1.4.3 罗丹明类探针 | 第15-16页 |
1.4.4 香豆素类探针 | 第16-17页 |
1.4.5 BODIPY类探针 | 第17页 |
1.4.6 花青类探针 | 第17-18页 |
1.4.7 萘酰亚胺类探针 | 第18-19页 |
1.5 荧光探针工作机理 | 第19-22页 |
1.5.1 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 | 第20页 |
1.5.2 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 | 第20-21页 |
1.5.3 共振能量转移机理 | 第21页 |
1.5.4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 | 第21-22页 |
1.6 阳离子荧光探针简要概述 | 第22-24页 |
1.6.1 Fe~(3+)型荧光探针 | 第22-23页 |
1.6.2 Hg~(2+)型荧光探针 | 第23-24页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基于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6-42页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6-27页 |
2.1.2 离子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2 分析测试方法和理论计算 | 第27-29页 |
2.2.1 紫外吸收与荧光发射图谱的测试条件 | 第27-28页 |
2.2.2 荧光量子产率 | 第28页 |
2.2.3 检测极限的计算 | 第28页 |
2.2.4 络合常数的计算 | 第28页 |
2.2.5 理论计算 | 第28-29页 |
2.3 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衍生物中间体及荧光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42页 |
2.3.1 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L1)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页 |
2.3.2 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酰氯(1)的合成 | 第29页 |
2.3.3 N-(4-(2-肟基2乙酸乙酯)噻唑-2)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酰胺(L2)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31页 |
2.3.4 N-(戊二酸二甲酯-2)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酰胺(2)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34页 |
2.3.5 N-(戊二酸-2)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酰胺(L3)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36页 |
2.3.6 N-(丁二酸二甲酯-2)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酰胺(3)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38页 |
2.3.7 N-(丁二酸-2)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酰胺(L4)的合成与表征 | 第38-42页 |
第三章 探针L1、L2、L3、L4的性质与应用 | 第42-78页 |
3.1 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荧光探针(L1)的的性质研究 | 第42-49页 |
3.1.1 探针L1的设计理念 | 第42页 |
3.1.2 探针L1对金属离子的荧光选择性响应 | 第42-43页 |
3.1.3 探针L1与L1-Hg2+配合物对p H的荧光响应 | 第43-45页 |
3.1.4 探针L1对Hg2+的荧光响应 | 第45-46页 |
3.1.5 探针L1对Hg2+的紫外响应 | 第46页 |
3.1.6 探针L1对金属离子的竞争性实验 | 第46-47页 |
3.1.7 探针L1与Hg2+的络合机理 | 第47-48页 |
3.1.8 探针L1对Hg2+的可逆性检测 | 第48-49页 |
3.2 N-(4-(2-肟基2乙酸乙酯)噻唑-2)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酰胺荧光探针(L2)的性质研究 | 第49-55页 |
3.2.1 探针L2的设计理念 | 第49-50页 |
3.2.2 探针L2对Fe~(3+)的紫外响应 | 第50页 |
3.2.3 探针L2对Fe~(3+)的荧光响应 | 第50-51页 |
3.2.4 金属离子的竞争性实验 | 第51-52页 |
3.2.5 探针L2和L2-Fe~(3+)配合物对p H的响应 | 第52-53页 |
3.2.6 探针L2与Fe~(3+)的络合机理 | 第53-55页 |
3.2.7 探针L2在实际水样本中的应用 | 第55页 |
3.3 N-(戊二酸-2)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酰胺荧光探针(L3)的性质研究 | 第55-66页 |
3.3.1 探针L3的设计理念 | 第55-56页 |
3.3.2 探针L3对金属离子的荧光选择性响应 | 第56页 |
3.3.3 探针L3以及L3-Fe~(3+)、L3-Al~(3+)配合物对p H的荧光响应 | 第56-58页 |
3.3.4 理论计算 | 第58-59页 |
3.3.5 探针L3对Fe~(3+)与Al~(3+)的荧光响应 | 第59-60页 |
3.3.6 探针L3对Fe~(3+)和Al~(3+)的紫外响应 | 第60-61页 |
3.3.7 金属离子的竞争性实验 | 第61-62页 |
3.3.8 探针L3与Fe~(3+)、Al~(3+)的络合机理 | 第62-64页 |
3.3.9 L3-Fe~(3+)络合物对PPi的荧光响应 | 第64-66页 |
3.3.10 L3-Fe~(3+)配合物对阴离子的竞争性研究 | 第66页 |
3.4 N-(丁二酸-2)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2羧酸酰胺荧光探针(L4)的性质研究 | 第66-78页 |
3.4.1 探针L4的设计理念 | 第66-67页 |
3.4.2 探针L4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响应 | 第67页 |
3.4.3 探针L4以及L4-Fe~(3+)、L4-Al~(3+)配合物对p H的响应 | 第67-69页 |
3.4.4 探针L4对p H响应的理论计算 | 第69-70页 |
3.4.5 探针L4对Fe~(3+)与Al~(3+)的荧光响应 | 第70-71页 |
3.4.6 探针L4对Fe~(3+)和Al~(3+)的紫外响应 | 第71-72页 |
3.4.7 金属离子的竞争性实验 | 第72-73页 |
3.4.8 探针L4与Fe~(3+)、Al~(3+)的络合机理 | 第73-75页 |
3.4.9 L4-Fe~(3+)配合物对阴离子PPi的荧光响应 | 第75-76页 |
3.4.10 L4-Fe~(3+)配合物对阴离子的竞争性实验研究 | 第76-7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附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