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6-12页 |
0.1 选题背景 | 第6页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6-7页 |
0.2.1 研究目的 | 第6-7页 |
0.2.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0.3 研究设计 | 第7-9页 |
0.3.1 研究地点及研究对象 | 第7页 |
0.3.2 研究内容 | 第7页 |
0.3.3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0.3.4 创新之处 | 第8-9页 |
0.3.5 研究的难点 | 第9页 |
0.4 相关概念 | 第9-12页 |
0.4.1 自杀 | 第9-10页 |
0.4.2 自杀行为 | 第10-11页 |
0.4.3 自杀预防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 | 第12-20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 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1.2.1 社会整合理论 | 第17-18页 |
1.2.2 社会互构论 | 第18页 |
1.2.3 扭力理论(不协调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澜沧拉祜族及战马坡村概况 | 第20-23页 |
2.1 拉祜族概况 | 第20-21页 |
2.1.1 拉祜族族源 | 第20页 |
2.1.2 拉祜族的人口与分布 | 第20页 |
2.1.3 拉祜族的语言 | 第20-21页 |
2.2 调查点概况 | 第21-23页 |
2.2.1 地理环境 | 第21页 |
2.2.2 气候状况 | 第21-22页 |
2.2.3 经济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状况 | 第22页 |
2.2.4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战马坡村自杀情况概述 | 第23-26页 |
3.1 战马坡村高自杀率时期状况回顾 | 第23-24页 |
3.2 战马坡村的自杀现状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战马坡村民自杀率降低的原因分析 | 第26-47页 |
4.1 信仰意识的转变对自杀率降低的影响 | 第26-30页 |
4.1.1 宗教、民间信仰与迷信之间的区别 | 第26-27页 |
4.1.2 战马坡村村民原始信仰意识--厄莎信仰 | 第27页 |
4.1.3 战马坡村村民信仰意识现状 | 第27-29页 |
4.1.4 小结 | 第29-30页 |
4.2 婚恋观的改变对战马坡村自杀率降低的影响 | 第30-35页 |
4.2.1 原始婚恋观念 | 第30-32页 |
4.2.2 战马坡村婚恋观现状 | 第32-34页 |
4.2.3 小结 | 第34-35页 |
4.3 经济水平提高对战马坡村自杀率降低的影响 | 第35-41页 |
4.3.1 战马坡村的经济状况 | 第35-37页 |
4.3.2 外出务工的推动 | 第37-39页 |
4.3.3 政府的大力扶持 | 第39页 |
4.3.4 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杀的影响 | 第39-41页 |
4.4 重视教育对战马坡村自杀率降低的影响 | 第41-44页 |
4.4.1 战马坡村的教育现状 | 第41-43页 |
4.4.2 教育普及对自杀的影响 | 第43-44页 |
4.5 战马坡村自杀率降低的其他相关因素 | 第44-47页 |
4.5.1 村庄墓地的迁移和葬礼的简化 | 第44-45页 |
4.5.2 对“狗闹花”的淡忘 | 第45-46页 |
4.5.3 “自杀”目的的变迁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农村地区自杀防治的反思 | 第47-55页 |
5.1 鼓励“走出去+带回来”的务工方式 | 第47-48页 |
5.2 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第48-52页 |
5.2.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终极价值观 | 第48-49页 |
5.2.2 “男尊女卑”思想对于女性自杀的影响及防治 | 第49-52页 |
5.3 加强对家用有毒药品的管制及对新型农药的推广 | 第52-53页 |
5.4 精神科干预的或缺 | 第53-54页 |
5.5 小结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一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