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10页 |
1.1.1 能源现状 | 第8-9页 |
1.1.2 中国太阳能资源情况 | 第9-10页 |
1.1.3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 第10页 |
1.2 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光伏发电的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光伏发电的国内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光伏发电的前景展望 | 第13-15页 |
1.3 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 | 第15-17页 |
1.3.1 逆变器关键技术 | 第15-16页 |
1.3.2 光伏并网的要求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光伏系统建模及特性仿真 | 第18-27页 |
2.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2 光伏电池基本模型 | 第19-22页 |
2.2.1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 第19-21页 |
2.2.2 工程用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2.3 光伏电池MATLAB建模 | 第22-26页 |
2.3.1 光伏电池的MATLAB建模 | 第22-24页 |
2.3.2 光照及温度对输出性能的影响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DC/DC变流电路及MPPT控制策略研究 | 第27-46页 |
3.1 DC/DC变流电路原理简述 | 第27-32页 |
3.1.1 DC/DC变流电路结构 | 第27-29页 |
3.1.2 Boost电路工作原理 | 第29-31页 |
3.1.3 Boost电路电感和电容的参数设计 | 第31-32页 |
3.2 MPPT在Boost电路中实现的工作原理 | 第32-33页 |
3.3 MPPT控制方法 | 第33-38页 |
3.3.1 MPPT基本方法概述 | 第34-36页 |
3.3.2 P&Q法仿真验证 | 第36-38页 |
3.4 改进的P&O法 | 第38-42页 |
3.4.1 P&O法改进策略 | 第39页 |
3.4.2 基于模糊控制改进的P&O法 | 第39-42页 |
3.4.2.1 模糊控制的输入、输出量 | 第39-40页 |
3.4.2.2 隶属度函数确定 | 第40-41页 |
3.4.2.3 设置模糊控制规则 | 第41-42页 |
3.4.2.4 解模糊 | 第42页 |
3.5 仿真验证 | 第42-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DC/AC逆变电路与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 第46-68页 |
4.1 单相全桥式逆变电路分析 | 第46-49页 |
4.1.1 DC/AC逆变电路拓扑结构 | 第46-47页 |
4.1.2 全桥式逆变电路 | 第47-48页 |
4.1.3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式 | 第48-49页 |
4.2 单相并网逆变器的输出滤波器 | 第49-53页 |
4.2.1 L型滤波器 | 第50-51页 |
4.2.2 LC型滤波器 | 第51-52页 |
4.2.3 LCL型滤波器 | 第52-53页 |
4.3 单相并网逆变器的系统模型建立 | 第53-56页 |
4.4 基于PI、PR、改进PR并网电流控制技术 | 第56-61页 |
4.4.1 基于PI控制的并网电流控制技术 | 第56-57页 |
4.4.2 基于PR控制的并网电流控制技术 | 第57-60页 |
4.4.3 基于改进的PR控制的并网电流控制技术 | 第60-61页 |
4.5 PI、PR、改进PR控制器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4.5.1 控制器本身特性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4.5.2 抗电网干扰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4.6 仿真结果 | 第63-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总结 | 第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