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振动电机式直线多层振动筛动力学分析及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国内外振动筛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1 国外振动筛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2 国内振动筛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振动筛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工作原理与参数计算 | 第17-29页 |
2.1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工作原理与结构分析 | 第17-22页 |
2.1.1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结构组成 | 第17-19页 |
2.1.2 振动筛主要性能评价指标 | 第19-20页 |
2.1.3 振动筛筛网倾角及振动方向角 | 第20-21页 |
2.1.4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基本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2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22-25页 |
2.2.1 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2.2 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23-25页 |
2.3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关键性能参数与理论计算 | 第25-28页 |
2.3.1 参振质量初步计算 | 第25页 |
2.3.2 隔振弹簧刚度计算 | 第25-26页 |
2.3.3 激振力幅值以及质量矩的理论计算 | 第26页 |
2.3.4 重心位置及激振器位置的选择 | 第26-27页 |
2.3.5 电机功率的计算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静力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29-44页 |
3.1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的有限元分析概述 | 第29-30页 |
3.1.1 有限元基本理论概述 | 第29-30页 |
3.1.2 NX Nastran主要功能介绍 | 第30页 |
3.2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6页 |
3.2.1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三维模型的简化 | 第31-32页 |
3.2.2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模型的单元网格类型 | 第32-33页 |
3.2.3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基本参数和材料属性 | 第33页 |
3.2.4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3-34页 |
3.2.5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34-36页 |
3.3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结构模态分析及其应用 | 第36-40页 |
3.3.1 结构模态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3.3.2 结构模态分析工程意义 | 第37页 |
3.3.3 模态分析过程 | 第37-40页 |
3.3.4 结论分析及其应用 | 第40页 |
3.4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谐响应分析及其应用 | 第40-43页 |
3.4.1 谐响应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4.2 谐响应分析工程意义 | 第41页 |
3.4.3 谐响应分析过程 | 第41-42页 |
3.4.4 分析结论及其应用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试验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 第44-52页 |
4.1 实验模态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 第44-48页 |
4.1.1 实验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44-46页 |
4.1.2 实验模态分析工程意义 | 第46页 |
4.1.3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实验模态方案设计 | 第46-48页 |
4.2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振动试验及其应用 | 第48-51页 |
4.2.1 双电机直线振动试验系统介绍 | 第48-49页 |
4.2.2 双电机直线振动筛振动测试数据和分析 | 第49-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相关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