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3-15页 |
1.1.1 在地现象:价值博弈,保护与活化的目标导向不一致 | 第13-14页 |
1.1.2 国内现象:名城35年,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主旋律” | 第14页 |
1.1.3 国际趋势:大遗产化,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的框架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 | 第15-18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2.2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1.2.3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4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30页 |
1.3.1 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1.3.1.1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简述 | 第18-19页 |
1.3.1.2 突出普遍价值(OUV)与价值体系 | 第19-20页 |
1.3.1.3 历史性城市景观(HUL) | 第20页 |
1.3.2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研究 | 第20-25页 |
1.3.2.1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理论研究 | 第20-23页 |
1.3.2.2 国内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情况 | 第23-25页 |
1.3.3 关于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 | 第25-29页 |
1.3.4 小结 | 第29-30页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30-3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研究 | 第32-48页 |
2.1. 保护起步阶段(1982-1991) | 第32-33页 |
2.1.1 保护理念:文物保护为导向的点状保护 | 第32-33页 |
2.1.2 活化实践:考古挖掘与现代岭南建筑创造 | 第33页 |
2.2. 价值博弈阶段(1992-2001) | 第33-37页 |
2.2.1 保护理念:以“保护优先”为导向 | 第33-36页 |
2.2.2 活化实践:建设性破坏和抢救性保护并存 | 第36-37页 |
2.3. 保护提升阶段(2002-2011) | 第37-41页 |
2.3.1 保护理念:以“整体保护”为导向 | 第37-40页 |
2.3.2 活化实践:“保护性衰败”与“美化整治”并举 | 第40-41页 |
2.4. 法制保护阶段(2012-2017) | 第41-45页 |
2.4.1 保护理念:以公共政策为导向 | 第41-43页 |
2.4.2 活化实践:多元模式实践的探索 | 第43-45页 |
2.5. 当前广州街区的保护与活化主要问题 | 第45-47页 |
2.5.1.“三高”体系下的价值思考 | 第45-46页 |
2.5.2.“两线”控制下的管理困境 | 第46页 |
2.5.3.“一牌”要求下的业主述求 | 第46-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类型 | 第48-70页 |
3.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特色 | 第48-53页 |
3.1.1. 古代广州城历史演变 | 第48-49页 |
3.1.2. 近代广州城的形成 | 第49-50页 |
3.1.3. 街区的价值特色 | 第50-53页 |
3.2. 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原则 | 第53-56页 |
3.2.1 街区的真实性 | 第53-54页 |
3.2.2 街区的完整性 | 第54-56页 |
3.3. 价值评估和价值类型 | 第56-65页 |
3.3.1 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 | 第58-61页 |
3.3.2 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类型 | 第61-65页 |
3.4. 基于街区价值类型的活化策略 | 第65-68页 |
3.4.1. 侧重保护型街区 | 第65-67页 |
3.4.2. 侧重利用型街区 | 第67-68页 |
3.4.3. 两者兼顾型街区 | 第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不同空间尺度的街区保护与活化实践 | 第70-117页 |
4.1. 街区集群尺度:“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文化营造 | 第70-87页 |
4.1.1 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与“内城街区集群” | 第70-73页 |
4.1.1.1 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的提出 | 第70页 |
4.1.1.2 内城街区集群现状情况 | 第70-73页 |
4.1.2. 内城街区集群的整体保护 | 第73-74页 |
4.1.3. 内城街区集群的系统构建 | 第74-79页 |
4.1.3.1“历史层积”分析 | 第75页 |
4.1.3.2 保护要素提取 | 第75-76页 |
4.1.3.3 街区结构关联 | 第76-78页 |
4.1.3.4 集群系统构建 | 第78-79页 |
4.1.4. 内城街区集群的文化营造 | 第79-82页 |
4.1.5. 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的保护管理 | 第82-83页 |
4.1.6.“街区集群”的延伸思考 | 第83-87页 |
4.1.6.1“西关”历史文化街区集群 | 第83-85页 |
4.1.6.2“东山”历史文化街区集群 | 第85-86页 |
4.1.6.3“河南”历史文化街区集群 | 第86-87页 |
4.2. 街区单元尺度:“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机拼贴 | 第87-105页 |
4.2.1. 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 第88-89页 |
4.2.2. 街区历史层积与价值特色 | 第89-96页 |
4.2.2.1 时间维度:不断生长的街区演变 | 第89-93页 |
4.2.2.2 空间维度:高度拼贴的空间肌理 | 第93-94页 |
4.2.2.3 街区的价值与特色总结 | 第94-96页 |
4.2.3. 街区真实性和完整性评估 | 第96-98页 |
4.2.3.1 完整性:“长堤街区”不见“长堤” | 第96-97页 |
4.2.3.2 真实性:“传统商贸”依然“传统” | 第97-98页 |
4.2.4. 街区保护与活化主要问题 | 第98-103页 |
4.2.4.1 原住民外溢与老年化现象突出 | 第98-99页 |
4.2.4.2 建筑老化与住房条件普遍不佳 | 第99-101页 |
4.2.4.3 基础设施陈旧与配套严重不足 | 第101页 |
4.2.4.4 传统批发业与现代生活不适应 | 第101-103页 |
4.2.5. 街区单元的有机拼贴 | 第103-105页 |
4.2.5.1 保护街区格局 | 第103页 |
4.2.5.2 形态有机拼贴 | 第103-105页 |
4.3. 街坊尺度:“适用性”和“特征性”的社区营造 | 第105-116页 |
4.3.1. 街坊的类型与特征 | 第106页 |
4.3.2. 传统居住街坊的社区营造 | 第106-109页 |
4.3.2.1 街坊的特征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4.3.2.2 街坊的适用性导引 | 第108-109页 |
4.3.3. 典型商住街坊适应性更新设计 | 第109-116页 |
4.3.3.1 昌兴街街坊形态特征 | 第110-111页 |
4.3.3.2 昌兴街活化适用度分析 | 第111-114页 |
4.3.3.3 适应性更新设计 | 第114-11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五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实施保障 | 第117-125页 |
5.1. 公众参与:全民参与,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共谋共建 | 第117-119页 |
5.1.1. 历史文化街区品牌化塑造 | 第117-118页 |
5.1.2. 街区规划师制度 | 第118页 |
5.1.3. 部门联动协作机制 | 第118-119页 |
5.2. 法规体系:完善细则,创新历史文化街区制度建设 | 第119-121页 |
5.2.1. 细化与完善法规实施细则 | 第119-120页 |
5.2.2. 创新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激励政策 | 第120-121页 |
5.3. 知识和规划手段:新技术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 | 第121-123页 |
5.3.1. 加强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体系的融合 | 第121-122页 |
5.3.2. 以数字化为抓手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 | 第122页 |
5.3.3. 坚持完整性、真实性、多样性的保护观念 | 第122-123页 |
5.4. 财务方面:落实资金保障制度,共享街区保护成果 | 第123-124页 |
5.4.1. 落实资金保障细则,拓宽资金来源方式 | 第123页 |
5.4.2. 鼓励多方参与,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合作、开发模式 | 第123-12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结论 | 第125-127页 |
主要结论 | 第12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附件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