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清热合剂有效部位的筛选及清热颗粒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1页
英文摘要第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16页
    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二章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中黄芩苷和葛根素含量比较第16-22页
    1. 仪器与试药第16页
    2. 溶液的配制第16-17页
    3. 方法与结果第17-21页
        3.1 色谱条件第17页
        3.2 标准曲线制备第17-19页
        3.3 空白干扰试验第19-20页
        3.4 精密度试验第20页
        3.5 稳定性试验第20页
        3.6 重现性试验第20页
        3.7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20-21页
        3.8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中黄芩苷和葛根素的含量测定第21页
    4. 讨论与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的解热抗炎药效作用比较第22-30页
    1. 材料与仪器第22-23页
    2. 方法与结果第23-29页
        2.1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第23-24页
        2.2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第24-26页
        2.3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对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体温升高的影响第26页
        2.4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对内毒素致家兔体温升高的影响第26-29页
    3. 讨论与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清热颗粒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30-60页
    1. 黄芩苷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30-46页
        1.1 材料与仪器第31页
        1.2 血浆样品的分析方法第31-32页
            1.2.1 色谱条件第31页
            1.2.2 血浆样品预处理第31-32页
        1.3 方法确证第32-38页
            1.3.1 专属性第32-33页
            1.3.2 标准曲线制备第33-34页
            1.3.3 最低定量限第34页
            1.3.4 精密度与准确度第34-36页
            1.3.5 方法回收率第36页
            1.3.6 稳定性考察第36-38页
            1.3.7 未知样品的测定、质量控制及未知样品的复检第38页
        1.4 黄芩苷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38-42页
            1.4.1 药代动力学试验设计第38-39页
            1.4.2 药代动力学研究第39-42页
        1.5 讨论第42-45页
        1.6 小结第45-46页
    2. 葛根素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46-54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46-47页
        2.2 血浆样品的分析方法第47页
            2.2.1 色谱条件第47页
            2.2.2 血浆样品预处理第47页
        2.3 方法确证第47-54页
            2.3.1 专属性第47-49页
            2.3.2 标准曲线制备第49-50页
            2.3.3 最低定量限第50页
            2.3.4 精密度与准确度第50-52页
            2.3.5 方法回收率第52页
            2.3.6 稳定性考察第52-53页
            2.3.7 未知样品的测定、质量控制及未知样品的复检第53-54页
    2.4 葛根素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54-58页
        2.4.1 药代动力学试验设计第54-55页
        2.4.2 药代动力学研究第55-58页
    2.5 讨论第58-59页
    2.6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发表文章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仔笠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色满和色满酮糖苷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