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8页 |
1.1 正丙醇的生产简介 | 第12-13页 |
1.2 正丙醇的精制方法 | 第13-14页 |
1.2.1 传统方法 | 第13-14页 |
1.2.2 加盐精馏 | 第14页 |
1.3 离子液体简介 | 第14-19页 |
1.3.1 离子液体的发展历史 | 第14-16页 |
1.3.2 离子液体的种类 | 第16-17页 |
1.3.3 离子液体的性质 | 第17-19页 |
1.3.4 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19页 |
1.4 汽液平衡 | 第19-27页 |
1.4.1 汽液平衡理论及其研究状况 | 第19-21页 |
1.4.2 汽液平衡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1.4.3 汽液平衡的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1.4.4 汽液平衡数据的关联方法 | 第23-27页 |
1.5 含离子液体体系的汽液平衡研究 | 第27-31页 |
1.6 萃取精馏技术 | 第31-35页 |
1.6.1 萃取精馏的机理 | 第31-32页 |
1.6.2 萃取精馏中溶剂作用的微观机理 | 第32-33页 |
1.6.3 萃取精馏溶剂选择的方法 | 第33页 |
1.6.4 萃取剂的优劣表征 | 第33-35页 |
1.7 离子液体在萃取精馏中的应用优势 | 第35-37页 |
1.7.1 盐效应机理及常见溶剂的缺点 | 第35-36页 |
1.7.2 离子液体作为溶剂的优势 | 第36-37页 |
1.8 选题背景 | 第37-38页 |
第二章 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 第38-50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38-39页 |
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39页 |
2.3 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2.3.1 分析仪器 | 第39页 |
2.3.2 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2.4 实验装置 | 第40-42页 |
2.5 汽液平衡釜的核校 | 第42-45页 |
2.6 配置液相组成计算 | 第45-47页 |
2.7 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第三章 汽液平衡数据的处理与关联 | 第50-61页 |
3.1 相对挥发度及活度系数的计算 | 第50-54页 |
3.2 实验数据的关联 | 第54-55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55-61页 |
3.3.1 醋酸钾-乙二醇复合溶液对水的活度系数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2 醋酸钾-乙二醇复合溶液对正丙醇的活度系数的影响 | 第56页 |
3.3.3 醋酸钾-乙二醇复合溶液对相对挥发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4 醋酸钾-乙二醇复合溶液对汽液平衡的影响 | 第57页 |
3.3.5 离子液体对水的活度系数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6 离子液体对正丙醇的活度系数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7 离子液体对相对挥发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8 离子液体对汽液平衡的影响 | 第60-61页 |
第四章 萃取精馏模拟 | 第61-73页 |
4.1 精馏计算机模拟简介 | 第61-62页 |
4.2 Aspen Plus中的DSTWU和RadFrac模块 | 第62页 |
4.3 萃取精馏的数学模型 | 第62-64页 |
4.4 离子液体物性参数的输入 | 第64-65页 |
4.5 萃取精馏模拟流程图 | 第65页 |
4.6 萃取精馏的模拟操作条件 | 第65-66页 |
4.7 萃取精馏的模拟结果 | 第66-68页 |
4.8 离子液体萃取精馏的灵敏度分析 | 第68-71页 |
4.8.1 回流比对塔顶正丙醇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4.8.2 萃取剂进料位置对塔顶正丙醇含量的影响 | 第69页 |
4.8.3 原料进料位置对塔顶正丙醇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4.8.4 溶剂比对塔顶正丙醇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4.8.5 回流比对冷凝器和再沸器热负荷的影响 | 第71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