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8-16页 |
| 一、观念调整: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 | 第16-26页 |
| (一)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学习 | 第16-21页 |
| (二)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 第21-26页 |
| 二、回归自我:史学理论研究的起步 | 第26-37页 |
| (一) 史学理论建设的觉醒 | 第26-28页 |
| (二) 史学理论认识的深化 | 第28-30页 |
| (三) 史学概论研究的复兴 | 第30-33页 |
| (四) 西方史学理论的引进与研究 | 第33-37页 |
| 三、方法更新:史学方法多样化之趋势 | 第37-47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的反思 | 第37-39页 |
| (二) 西方史学方法的引进与探讨 | 第39-47页 |
| 四、领域拓展:文化史研究的复兴 | 第47-54页 |
| (一) 文化史研究的复兴 | 第47-51页 |
| (二) 文化史研究复兴之反思 | 第51-54页 |
| 五、旨趣变更:对史学功能的重新思考 | 第54-63页 |
| (一) 历史与现实认识观念的深化 | 第54-57页 |
| (二) “历史时代使命”的提出 | 第57-59页 |
| (三) 历史服务现实途径的思考 | 第59-63页 |
| 结语 | 第63-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