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焦虑性抑郁心理应激造模方法的优选研究 | 第15-24页 |
1 材料 | 第15-1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15-16页 |
2 方法 | 第16-18页 |
2.1 动物造模 | 第16页 |
2.2 动物分组 | 第16-17页 |
2.3 动物行为学检测 | 第17页 |
2.4 Elisa检测 | 第17-18页 |
2.5 数据统计处理 | 第18页 |
3 结果 | 第18-21页 |
3.1 大鼠体重变化率 | 第18页 |
3.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 | 第18-19页 |
3.3 旷场测试结果 | 第19页 |
3.4 场景恐惧测试结果 | 第19-20页 |
3.5 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 第20-21页 |
3.6 Elisa检测结果 | 第21页 |
4 讨论 | 第21-24页 |
4.1 焦虑性抑郁心理应激模型的选择 | 第21-22页 |
4.2 焦虑性抑郁心理应激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 | 第22-23页 |
4.3 焦虑性抑郁心理应激模型大鼠脑内单胺递质的变化特点 | 第23页 |
4.4 慢性束缚应激 6h为最佳的焦虑性抑郁心理应激模型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焦虑性抑郁动物复合模型的建立 | 第24-37页 |
1 材料 | 第24-2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1.2 试剂 | 第24-25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 方法 | 第25-28页 |
2.1 动物分组 | 第25页 |
2.2 动物造模 | 第25-26页 |
2.3 动物取材 | 第26页 |
2.4 动物行为学检测 | 第26页 |
2.5 HPLC-ECD法测定单胺递质含量 | 第26-27页 |
2.6 数据统计处理 | 第27-28页 |
3 结果 | 第28-34页 |
3.1 大鼠体重变化率 | 第28页 |
3.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 | 第28-29页 |
3.3 旷场测试结果 | 第29-30页 |
3.4 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3.5 各脑区单胺递质含量测定的结果 | 第31-34页 |
4 讨论 | 第34-37页 |
4.1 焦虑性抑郁复合模型的选择依据 | 第34页 |
4.2 焦虑性抑郁模型动物的行为表现 | 第34-35页 |
4.3 焦虑性抑郁模型动物的神经递质变化特点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焦虑性抑郁动物模型多层次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7-52页 |
1 材料 | 第37-39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1.2 试剂 | 第37-38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2 方法 | 第39-42页 |
2.1 动物分组、造模、取材 | 第39页 |
2.2 Elisa试剂盒测试 | 第39页 |
2.3 HE染色 | 第39-40页 |
2.4 Western-Blotting实验 | 第40-42页 |
2.5 数据统计处理 | 第42页 |
3 结果 | 第42-49页 |
3.1 Elisa测试血浆HPA轴各指标含量的结果 | 第42页 |
3.2 HE染色结果 | 第42-46页 |
3.3 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4.1 焦虑性抑郁模型动物体内HPA轴亢进明显 | 第49-50页 |
4.2 焦虑性抑郁模型动物各脑区存在病理损伤和神经营养缺失现象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新型焦虑性抑郁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2-64页 |
1 材料 | 第52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1.2 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52页 |
2 方法 | 第52-54页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第52-53页 |
2.2 动物给药 | 第53页 |
2.3 动物取材 | 第53页 |
2.4 动物行为学检测 | 第53-54页 |
2.5 HPLC-ECD法测定各脑区单胺递质含量 | 第54页 |
2.6 Elisa试剂盒测试 | 第54页 |
2.7 HE染色 | 第54页 |
2.8 数据统计处理 | 第54页 |
3 结果 | 第54-61页 |
3.1 树鼩体重变化率 | 第54-55页 |
3.2 自主活动评分 | 第55页 |
3.3 糖水偏好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3.4 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 | 第56页 |
3.5 血浆CRH、ACTH、COR含量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3.6 各脑区 5-HT、NE、DA含量测定结果 | 第57-59页 |
3.7 各脑区HE染色结果 | 第59-61页 |
4 讨论 | 第61-64页 |
4.1 新型焦虑性抑郁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 第61-62页 |
4.2 实验动物及阳性药物的选择依据 | 第62页 |
4.3 新型焦虑性抑郁模型动物的行为表现及病理生理特点 | 第62-64页 |
研究总结 | 第64-66页 |
创新点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综述 | 第7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