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喷出岩(火山岩)论文

内蒙古阿巴嘎旗地区宝力高庙组火山岩特征及成因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区背景第10-14页
        1.1.1 选题依据第10-12页
        1.1.2 研究区背景第12-13页
        1.1.3 宝力高庙组地层定名及沿革第13-14页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问题第14-15页
        1.2.1 研究内容第14页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4-15页
    1.3 论文依托项目及工作量完成情况第15-17页
        1.3.1 项目依托及经费来源第15页
        1.3.2 投入工作量情况第15页
        1.3.3 试验设备及质量情况第15-17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7-30页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7页
        2.1.1 区域构造背景第17页
    2.2 地层第17-21页
        2.2.1 上古生界第20页
        2.2.2 中生界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第20页
        2.2.3 新生界第20-21页
    2.3 侵入岩第21-22页
        2.3.1 晚石炭世花岗岩第21-22页
        2.3.2 早二叠世花岗岩第22页
    2.4 火山岩第22-23页
    2.5 变质岩第23-24页
        2.5.1 区域变质岩第23-24页
        2.5.2 动力变质岩第24页
        2.5.3 接触变质岩第24页
    2.6 构造第24-30页
        2.6.1 构造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第24-28页
        2.6.2 构造形迹特征第28-30页
第3章 宝力高庙组地层剖面及地质特征第30-37页
    3.1 上石炭统宝力高庙组一段(C2bl1)第30-32页
    3.2 上石炭统宝力高庙组二段(C2bl2)第32-33页
        3.2.1 基本特征第32页
        3.2.2 剖面描述第32-33页
    3.3 上石炭统宝力高庙组三段(C2bl3)第33-35页
        3.3.1 基本特征第33页
        3.3.2 剖面描述第33-35页
    3.4 上石炭统宝力高庙组四段(C2bl4)第35-37页
        3.4.1 基本特征第35页
        3.4.2 剖面描述第35-37页
第4章 宝力高庙组火山岩岩石学特征第37-52页
    4.1 岩石学特征第37-48页
        4.1.1 火山熔岩类第37-40页
        4.1.2 火山碎屑岩类第40-45页
        4.1.3 熔结火山碎屑岩类第45-48页
        4.1.4 火山—沉积碎屑岩类第48页
    4.2 变质变形特征第48-50页
        4.2.1 变质岩岩石学特征第49页
        4.2.2 变质矿物组合及变质相特征第49-50页
        4.2.3 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关系第50页
    4.3 总结第50-52页
第5章 宝力高庙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52-65页
    5.1 分析方法与分析结果第52-53页
        5.1.1 分析方法第52页
        5.1.2 分析结果第52-53页
    5.2 宝力高庙组火山岩主量元素特征第53-57页
        5.2.1 宝力高庙组二段第53-54页
        5.2.2 宝力高庙组三段第54-56页
        5.2.3 宝力高庙组四段第56-57页
    5.3 宝力高庙组火山岩稀土元素特征第57-61页
        5.3.1 宝力高庙组二段第57-59页
        5.3.2 宝力高庙组三段第59-60页
        5.3.3 宝力高庙组四段第60-61页
    5.4 宝力高庙组火山岩微量元素特征第61-65页
        5.4.1 宝力高庙组二段第61-62页
        5.4.2 宝力高庙组三段第62-63页
        5.4.3 宝力高庙组四段第63-65页
第6章 宝力高庙组火山岩年代学特征第65-70页
    6.1 测试方法及采样说明第65页
    6.2 年代学特征第65-70页
第7章 宝力高庙组火山岩成因及构造背景分析第70-81页
    7.1 岩浆演化第70-74页
    7.2 源区性质及岩浆成因第74-77页
        7.2.1 宝力高庙组二段第74-75页
        7.2.2 宝力高庙组三段第75-76页
        7.2.3 宝力高庙组四段第76页
        7.2.4 总结第76-77页
    7.3 构造背景分析第77-81页
        7.3.1 宝力高庙组二段第77页
        7.3.2 宝力高庙组三段第77-78页
        7.3.3 宝力高庙组四段第78-79页
        7.3.4 总结第79-81页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作者简介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城市水体的热环境效应研究
下一篇: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平衡剖面恢复与沉积通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