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1章 北宋巨嶂式风格山水画的产生因素 | 第16-22页 |
1.1 以五代时期山水为基础——荆浩雄伟风格的创立 | 第16-18页 |
1.1.1 巨嶂式山水的开山鼻祖 | 第16-17页 |
1.1.2 成熟的山水画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2 北宋社会环境——创作外在条件 | 第18-19页 |
1.2.1 “重文抑武”的政治走向 | 第18页 |
1.2.2 北宋物质文明带来的山水画需求 | 第18-19页 |
1.3 北宋巨嶂式风格山水画肇始探析 | 第19-22页 |
1.3.1 宋代山水画的奠基者概述 | 第19-20页 |
1.3.2 巨嶂式山水构图雏形 | 第20-22页 |
第2章 早期北宋巨障式风格山水画 | 第22-30页 |
2.1 早期北宋巨障式风格山水画概述 | 第22-25页 |
2.1.1 早期北宋巨嶂式山水代表人物 | 第22页 |
2.1.2 早期北宋巨嶂式山水画作简析 | 第22-25页 |
2.2 北宋早期巨嶂式山水画作范例分析 | 第25-30页 |
2.2.1 《溪山行旅图》画作背景简介 | 第25-26页 |
2.2.2 《溪山行旅图》画面解析 | 第26-30页 |
第3章 中期北宋巨障式风格山水画 | 第30-37页 |
3.1 中期北宋巨障式风格山水画概述 | 第30-34页 |
3.1.1 中期北宋巨嶂式山水代表人物 | 第30-31页 |
3.1.2 中期北宋巨嶂式山水画作简析 | 第31-34页 |
3.2 中期北宋巨嶂式山水范例分析 | 第34-37页 |
第4章 末期北宋巨障式风格山水画 | 第37-42页 |
4.1 末期北宋巨障式风格山水画概述 | 第37-38页 |
4.2 末期北宋巨嶂式山水范例分析 | 第38-42页 |
第5章 北宋巨障式风格山水画特性分析 | 第42-48页 |
5.1 北宋巨嶂式山水有序的传承性 | 第42-45页 |
5.1.1 构图的传承性 | 第42-44页 |
5.1.2 一脉相承的绘画语言 | 第44-45页 |
5.2 北宋巨障式风格山水画的地域性特征 | 第45-46页 |
5.3 北宋巨嶂式风格山水画的表现语言与自然观 | 第46-48页 |
5.3.1 新儒学的影响下客观自然再现语言 | 第46-47页 |
5.3.2 北宋巨嶂式山水画所体现的自然观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