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内篇》仙道文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第一章 葛洪生平和《抱朴子》及仙道思想形成渊源 | 第12-22页 |
| 第一节 葛洪生平与《抱朴子》内外篇 | 第12-13页 |
| 一、生平简介 | 第12页 |
| 二、《抱朴子》内外篇概况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葛洪仙道思想形成渊源 | 第13-22页 |
| 一、神仙方术思想 | 第13-16页 |
| 二、儒家墨家思想 | 第16-17页 |
| 三、玄学佛教思想 | 第17页 |
| 四、家学师承关系 | 第17-22页 |
| 第二章 《抱朴子·内篇》的创作及仙道思想体系 | 第22-31页 |
| 第一节《抱朴子·内篇》的创作 | 第22-25页 |
| 一、阐明长生成仙宗旨 | 第22-23页 |
| 二、阐述仙学可致方法 | 第23-25页 |
| 第二节 《抱朴子·内篇》仙道思想体系 | 第25-31页 |
| 一、玄道思想 | 第25-27页 |
| 二、儒道关系 | 第27-28页 |
| 三、伦理思想 | 第28-29页 |
| 四、生命意识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抱朴子·内篇》仙道文学创作 | 第31-49页 |
| 第一节 奇特的意象 | 第31-43页 |
| 一、神仙与仙境 | 第31-38页 |
| 二、鬼怪与法术 | 第38-43页 |
| 第二节 驰骋的想象 | 第43-45页 |
| 一、虚静 | 第43-44页 |
| 二、存思 | 第44-45页 |
| 三、形神 | 第45页 |
| 第三节 直隐的语言 | 第45-49页 |
| 一、直语 | 第45-46页 |
| 二、隐喻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注释 | 第50-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