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引书辑考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白虎通》概观 | 第12-27页 |
一、《白虎通》成书的社会背景 | 第12-17页 |
(一)两汉时经学的地位 | 第12-14页 |
(二)谶纬的产生 | 第14-16页 |
(三)东汉时谶纬的政治地位 | 第16-17页 |
二、《白虎通》成书过程 | 第17-20页 |
(一)白虎观会议的召开 | 第17-18页 |
(二)白虎观会议参加人员 | 第18-20页 |
三、《白虎通》内容 | 第20-27页 |
(一)《白虎通》的书名异出问题 | 第20-21页 |
(二)《白虎通》的行文结构 | 第21页 |
(三)《白虎通》的具体内容 | 第21-27页 |
第三章 《白虎通》引书概况 | 第27-186页 |
一、《易》与《易纬》类 | 第28-35页 |
(一)《易》类 | 第28-33页 |
(二)《易纬》类 | 第33-35页 |
二、《书》与《书纬》类 | 第35-47页 |
(一)《书》类 | 第35-44页 |
(二)《书纬》类 | 第44-47页 |
三、《诗》与《诗纬》类 | 第47-58页 |
(一)《诗》类 | 第47-57页 |
(二)《诗纬》类 | 第57-58页 |
四、《礼》与《礼纬》类 | 第58-111页 |
(一)《礼》类 | 第58-109页 |
(二)《礼纬》类 | 第109-111页 |
五、《春秋》与《春秋纬》类 | 第111-143页 |
(一)《春秋》类 | 第111-132页 |
(二)《春秋纬》类 | 第132-143页 |
六、《尔雅》《孝经》与《孝经纬》类 | 第143-151页 |
(一)《尔雅》 | 第143-144页 |
(二)《孝经》 | 第144-146页 |
(三)《孝经纬》 | 第146-151页 |
七、《论语》《孟子》与《论语谶》类 | 第151-158页 |
(一)《论语》 | 第151-156页 |
(二)《孟子》 | 第156-158页 |
(三)《论语谶》 | 第158页 |
八、《乐纬》与《河图》类 | 第158-161页 |
(一)《乐纬》 | 第158-160页 |
(二)《河图》 | 第160-161页 |
九、史书及其他典籍引用情况 | 第161-186页 |
(一)史书类 | 第161-165页 |
(二)其他典籍的引用情况 | 第165-185页 |
(三)有疑问引文 | 第185-186页 |
第四章 《白虎通》引书分析 | 第186-192页 |
一、今古文经呈现融合趋势 | 第186-189页 |
二、经纬合流现象鲜明 | 第189-192页 |
结论 | 第192-193页 |
注释 | 第193-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1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9-201页 |
致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