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9-10页 |
1.1.1 我国高速公路计重收费发展情况 | 第9页 |
1.1.2 研究重载公路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我国公路计重收费标准执行情况调查分析 | 第13-35页 |
2.1 我国超限载判定标准 | 第13-16页 |
2.2 制定计重收费费率标准的定价原则 | 第16-17页 |
2.3 制定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理论 | 第17-22页 |
2.4 正常装载车辆计重收费标准 | 第22-24页 |
2.4.1 正常装载车辆计重收费的费率模式 | 第22-23页 |
2.4.2 正常载货车辆计重收费费率计算公式 | 第23-24页 |
2.5 超限载货车辆计重收费标准 | 第24-27页 |
2.5.1 超限载货车辆计重收费费率的模式 | 第24-25页 |
2.5.2 超限载货车辆计重收费费率的计算公式 | 第25-27页 |
2.6 我国计重收费标准汇总现行标准 | 第27-32页 |
2.7 内蒙古自治区计重收费现行标准 | 第32-34页 |
2.7.1 基本费费率 | 第32页 |
2.7.2 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2.7.3 内蒙古自治区计重收费标准表 | 第33-3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准兴高速交通量预测 | 第35-44页 |
3.1 交通量分析 | 第35-36页 |
3.1.1 调查资料分析 | 第35页 |
3.1.2 调查车辆构成分析 | 第35-36页 |
3.2 基年交通量预测 | 第36-38页 |
3.2.1 预测特征年确定 | 第36页 |
3.2.2 交通量分配方法 | 第36-38页 |
3.3 交通增长率的预测 | 第38-39页 |
3.3.1 趋势交通量 | 第38页 |
3.3.2 诱增交通量 | 第38-39页 |
3.3.3 诱增交通量的确定 | 第39页 |
3.4 通行能力分析 | 第39-40页 |
3.5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3.6 考虑省内物流园区运煤专线交通量预测 | 第41-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重载交通对道路结构的影响及限重关键点研究 | 第44-74页 |
4.1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44-62页 |
4.1.1 路面荷载破坏等级的划分 | 第44页 |
4.1.2 极限承载能力概念 | 第44-45页 |
4.1.3 极限承载能力确定 | 第45-52页 |
4.1.4 荷载作用位置对极限轴载的影响 | 第52-58页 |
4.1.5 混凝土弯拉强度对路面寿命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58-62页 |
4.2 准兴重载高速公路路面极限荷载能力计算分析及寿命预估 | 第62-64页 |
4.2.1 依托工程路面结构分析 | 第62页 |
4.2.2 重载路面荷载图示分析 | 第62-63页 |
4.2.3 计算结果及结论 | 第63-64页 |
4.3 准兴重交通复合式路面结构力学计算 | 第64-67页 |
4.4 重载交通累计当量轴次预估与验算 | 第67-70页 |
4.5 准兴重载高速公路限重上限点研究 | 第70页 |
4.6 超载对路面维护的经济损失评估 | 第70-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内蒙古准兴高速收费方法与建议 | 第74-78页 |
5.1 我国公路计重收费标准研究 | 第74页 |
5.2 内蒙古准兴高速收费建议标准 | 第74-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准兴高速经济效益研究 | 第78-94页 |
6.1 准兴高速单车单程节约运输成本 | 第78-79页 |
6.2 准兴高速节约的社会经济总效益 | 第79-90页 |
6.2.1 EWTC 系统减少车辆排队长度所带来的效益 | 第80-84页 |
6.2.2 减少车辆制动次数,降低运输成本所带来的效益 | 第84-89页 |
6.2.3 使用 EWTC 系统减少交通事故,降低车祸所带来的效益 | 第89-90页 |
6.3 与平行路相对比,准兴高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 第90-91页 |
6.3.1 减少路程所节约的经济效益 | 第90-91页 |
6.3.2 减少路程所节约的时间价值 | 第91页 |
6.3.3 节约路程所减少交通事故带来的经济效益 | 第91页 |
6.4 准兴高速节约经济效益合计 | 第91-9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进一步建议 | 第94-98页 |
7.1 总结 | 第94-96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96页 |
7.3 进一步建议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