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视角下关中新型乡村社区生产空间重构策略研究--以高陵县东樊社区规划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1.3.1 农户 | 第14-15页 |
1.3.2 乡村社区 | 第15-17页 |
1.3.3 新型乡村社区 | 第17页 |
1.3.4 新型乡村社区生产空间 | 第17-19页 |
1.4 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范围和对象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的思路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3-34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2.1.1 理性小农理论 | 第23页 |
2.1.2 投入产出比理论 | 第23-24页 |
2.1.3 场所理论 | 第24页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2.2.1 农户经营行为 | 第25页 |
2.2.2 乡村社区 | 第25-26页 |
2.2.3 生产空间 | 第26-31页 |
2.3 国内外实践解析 | 第31-33页 |
2.3.1 国外实践 | 第31页 |
2.3.2 国内实践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关中乡村社区生产空间演变 | 第34-45页 |
3.1 新中国成立前 | 第34-37页 |
3.1.1 社会经济制度 | 第34-35页 |
3.1.2 生产方式 | 第35页 |
3.1.3 村落及生产空间 | 第35-37页 |
3.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 第37-39页 |
3.2.1 社会经济制度 | 第37页 |
3.2.2 生产方式 | 第37-38页 |
3.2.3 村落及生产空间 | 第38-39页 |
3.3 改革开放初期 | 第39-41页 |
3.3.1 社会经济制度 | 第39-40页 |
3.3.2 生产方式 | 第40-41页 |
3.3.3 村落及生产空间 | 第41页 |
3.4 市场经济体系引入以来 | 第41-43页 |
3.4.1 社会经济制度 | 第41-42页 |
3.4.2 生产方式 | 第42页 |
3.4.3 村落及生产空间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农户角度对乡村社区生产空间的透视 | 第45-60页 |
4.1 乡村社区生产及空间的同构性探析 | 第45-46页 |
4.1.1 农业——共同产业 | 第45-46页 |
4.1.2 户——同构因子 | 第46页 |
4.2 农户生产与需求现状调研及分析 | 第46-56页 |
4.2.1 调研对象及地点 | 第46-48页 |
4.2.2 调查模式 | 第48页 |
4.2.3 农户基本信息分析 | 第48-51页 |
4.2.4 农户生产经营选择与空间分析 | 第51-56页 |
4.3 农户生产空间趋势与需求总结 | 第56-58页 |
4.3.1 庭院空间的缩减 | 第56页 |
4.3.2 养殖与居住空间的分离 | 第56-57页 |
4.3.3 仓储功能空间的退化 | 第57页 |
4.3.4 经营空间的拓展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新型乡村社区生产空间重构策略 | 第60-86页 |
5.1 重构的目标 | 第60-61页 |
5.1.1 满足以人为本的多元适应性 | 第60页 |
5.1.2 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现代化 | 第60-61页 |
5.2 重构的策略 | 第61-70页 |
5.2.1 产居结合型生产空间重构策略 | 第61-66页 |
5.2.2 产居分离型生产空间重构策略 | 第66-70页 |
5.3 案例分析——东樊社区 | 第70-85页 |
5.3.1 产业发展的适宜性选择 | 第71-74页 |
5.3.2 产居结合型生产空间重构设计 | 第74-80页 |
5.3.3 产居分离型生产空间重构设计 | 第80-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86页 |
6.2 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