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 第11-15页 |
1.2.1 格林函数的计算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2.1 线性方法 | 第11-12页 |
1.2.2.2 非线性方法 | 第12页 |
1.2.3 并行计算 | 第12-13页 |
1.2.4 汶川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震源高频辐射分布研究及汶川地震高频辐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震源破裂过程及高频辐射反演原理 | 第18-24页 |
2.1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原理 | 第18-20页 |
2.2 远场、近场和GPS台站格林函数的计算 | 第20-22页 |
2.3 震源高频辐射反演原理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远场以及GPS资料反演汶川地震破裂过程 | 第24-58页 |
3.1 远震数据 | 第24-25页 |
3.2 同震位移数据 | 第25-27页 |
3.3 GPS数据 | 第27-30页 |
3.4 断层模型 | 第30-32页 |
3.5 汶川地震破裂方式 | 第32-36页 |
3.5.1 已有研究结果总结 | 第32-35页 |
3.5.2 本文采用的破裂方式 | 第35-36页 |
3.6 远场资料反演结果 | 第36-52页 |
3.6.1 三种破裂方式反演结果对比分析 | 第36-44页 |
3.6.2 结合同震位移识别破裂方式 | 第44-45页 |
3.6.3 优选结果分析-破裂方式 2 | 第45-50页 |
3.6.4 反演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50-51页 |
3.6.5 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位错分布可靠性分析 | 第51-52页 |
3.7 GPS资料反演结果 | 第52-55页 |
3.8 结论 | 第55-58页 |
第四章 近场记录反演汶川地震破裂过程 | 第58-74页 |
4.1 近场强震数据 | 第58-61页 |
4.1.1 记录P波到时分析 | 第59页 |
4.1.2 记录分析 | 第59-61页 |
4.2 反演结果分析 | 第61-73页 |
4.2.1 三种方式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4.2.2 提高西南侧台站权重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4.2.3 方式2北川断层南段取10个视窗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4.2.4 近场记录对区分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滑动分布的作用 | 第71-73页 |
4.3 结论 | 第73-74页 |
第五章 联合远场、近场、GPS和同震位移资料反演汶川地震破裂过程 | 第74-92页 |
5.1 联合远场资料与近场资料反演结果 | 第74-80页 |
5.1.1 三种破裂方式反演结果 | 第74-80页 |
5.1.2 方式2结果分析 | 第80页 |
5.2 联合远场资料、近场资料、GPS资料和同震位移反演结果 | 第80-90页 |
5.2.1 三种破裂方式结果对比分析 | 第80-88页 |
5.2.2 方式2结果分析 | 第88-90页 |
5.3 结论 | 第90-92页 |
第六章 汶川地震高频辐射反演及近场加速合成 | 第92-106页 |
6.1 包络反演方法 | 第92-93页 |
6.2 芦山地震包络函数及包络衰减关系 | 第93-96页 |
6.3 汶川地震断层面高频辐射分布 | 第96-103页 |
6.3.1 断层模型及近场记录选取 | 第96-98页 |
6.3.2 模型可靠性和数据分辨率分析 | 第98页 |
6.3.3 破裂速度和相邻小震破裂延时的选取 | 第98页 |
6.3.4 反演结果分析 | 第98-103页 |
6.4 基于合成包络的场点地震动合成 | 第103-104页 |
6.5 结论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7.1 总结 | 第106-107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