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 ·抗震设计理论 | 第20-23页 |
| ·抗震设计方法 | 第23-24页 |
| ·抗震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 ·课题背景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 第2章 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29-55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纵向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29-46页 |
| ·弹簧-质点-梁模型 | 第29-33页 |
| ·梁-弹簧结构模型 | 第33-35页 |
| ·等效刚度简化模型 | 第35-37页 |
| ·BART 法 | 第37-46页 |
| ·横向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简化框架模式) | 第46-53页 |
| ·圆形隧道变形及受力 | 第46-49页 |
| ·矩形隧道变形及受力 | 第49-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3章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介绍与比较 | 第55-85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地震土压力及设计荷载条件 | 第56-63页 |
| ·规范经典地震土压力计算 | 第56-57页 |
| ·地震土压力物部冈部公式 | 第57-58页 |
| ·基于反应位移法的地震主动土压力计算 | 第58-59页 |
| ·简化地震土压力公式 | 第59-62页 |
| ·张建民地震土压力公式 | 第62-63页 |
|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63-69页 |
| ·动力载荷类型及加载方式 | 第65-66页 |
| ·动力边界 | 第66-67页 |
| ·动力阻尼 | 第67-69页 |
| ·波的传播 | 第69页 |
| ·一般反应位移法 | 第69-75页 |
| ·动力弹簧刚度 | 第70-73页 |
| ·地层位移 | 第73-74页 |
| ·地震剪应力 | 第74页 |
| ·结构地震惯性力 | 第74-75页 |
| ·其它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 第75-78页 |
|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 第75-76页 |
| ·强制反应位移法 | 第76-77页 |
| ·反应加速度法 | 第77-78页 |
| ·地下结构 Pushover 分析方法 | 第78页 |
| ·实例比较与分析 | 第78-83页 |
|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79-80页 |
| ·计算工况 | 第80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0-83页 |
| ·抗震设计方法适用性讨论 | 第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第4章 改进反应位移法 | 第85-109页 |
| ·引言 | 第85页 |
| ·地层反应位移的确定方法 | 第85-103页 |
| ·根据表层地层固有周期确定的算式 | 第86-87页 |
| ·根据震动基准面速度反应谱确定方法 | 第87-89页 |
| ·按不同设防烈度对应的设计地震动峰值位移表取值 | 第89页 |
| ·基于等效加速度的地表峰值位移研究 | 第89-90页 |
| ·方法验证 | 第90-93页 |
| ·复杂地层对地下结构的影响 | 第93-103页 |
| ·地层动弹簧刚度的确定及施加方式 | 第103-107页 |
| ·地下结构地层阻抗函数薄层法求解 | 第103-104页 |
| ·基于薄层分析的反应位移法 | 第104-105页 |
| ·北宫门车站振动台模型试验 | 第105页 |
| ·算例 | 第105-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5章 不同组合形式地铁地下结构动力分析 | 第109-137页 |
| ·引言 | 第109页 |
| ·双孔并行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109-125页 |
| ·不同距径比双孔并行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109-115页 |
| ·不同角度双孔并行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115-119页 |
| ·等速运行荷载下上下并行双层隧道的稳态振动 | 第119-125页 |
| ·地铁地下交叉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125-135页 |
| ·不同间距地铁地下交叉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125-130页 |
| ·竖向强震作用下密贴地铁地下交叉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130-1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 第6章 地铁结构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案例分析 | 第137-159页 |
| ·工程概况 | 第137-138页 |
| ·地震风险源判定 | 第138-139页 |
| ·判定依据 | 第138-139页 |
| ·风险源判定 | 第139页 |
| ·抗震设计条件及方法 | 第139-140页 |
| ·抗震设计条件 | 第139-140页 |
| ·抗震设计方法 | 第140页 |
| ·风险源计算分析 | 第140-157页 |
| ·模型建立 | 第140-142页 |
| ·计算参数 | 第142页 |
| ·计算结果 | 第142-1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9-163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163-1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5-171页 |
|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1-172页 |
|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2-173页 |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