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AGES概述 | 第11页 |
1.2 AGEs的来源 | 第11-12页 |
1.3 AGEs的性质 | 第12页 |
1.4 AGES的生成途径与致病机理 | 第12-14页 |
1.4.1 美拉德反应途径 | 第12-13页 |
1.4.2 葡萄糖自氧化和脂质过氧化 | 第13页 |
1.4.3 多元醇途径 | 第13-14页 |
1.4.4 AGEs的致病机理 | 第14页 |
1.5 抑制机理 | 第14-16页 |
1.5.1 清除活性羰基 | 第15页 |
1.5.2 通过螯合金属离子来达到抑制末端糖基化产物的形成 | 第15页 |
1.5.3 打破AGES交联作用 | 第15页 |
1.5.4 阻断已经形成的末端糖基化产物与其受体RAGE结合 | 第15页 |
1.5.5 清除自由基减少还原糖和糖基化蛋白的自动氧化 | 第15-16页 |
1.6 AGES与人体健康 | 第16-18页 |
1.6.1 心血管疾病 | 第16-17页 |
1.6.2 肌肉减少症 | 第17页 |
1.6.3 肾脏疾病 | 第17-18页 |
1.6.4 糖尿病 | 第18页 |
1.6.5 阿尔茨海默氏病 | 第18页 |
1.6.6 骨质疏松症 | 第18页 |
1.7 香蕉花与AGEs抑制剂 | 第18-19页 |
1.8 本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0页 |
1.8.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8.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1.9 创新点 | 第20-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2页 |
2.1 香蕉花中高活性组分(AGEs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22-23页 |
2.1.1 材料 | 第22页 |
2.1.2 方法 | 第22-23页 |
2.2 抑制关键酶活性实验、酶反应动力学及其抑制类型的判定 | 第23-25页 |
2.2.1 材料 | 第23-24页 |
2.2.2 方法 | 第24-25页 |
2.3 香蕉花提取物在不同非酶糖基化反应体系对AGEs的抑制作用 | 第25-27页 |
2.3.1 材料与设备 | 第25-26页 |
2.3.2 方法 | 第26-27页 |
2.4 SDS-PAGE法分析BSA-果糖体系中香蕉花提取物对AGEs抑制作用 | 第27-29页 |
2.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4.2 方法 | 第27-29页 |
2.5 香蕉花可溶性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9-32页 |
2.5.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2.5.2 方法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3页 |
3.1 AGES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鉴定 | 第32-35页 |
3.1.1 分离提纯 | 第32-33页 |
3.1.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33-35页 |
3.2 抑制关键酶活性实验、酶反应动力学及其抑制类型的判定 | 第35-41页 |
3.2.1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 | 第35-36页 |
3.2.2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动力学及抑制类型的判断 | 第36-38页 |
3.2.3 抑制α-淀粉酶活性实验 | 第38-39页 |
3.2.4 抑制α-淀粉苷酶活性动力学及抑制类型的判断 | 第39-41页 |
3.3 香蕉花提取物在不同非酶糖基化反应体系对AGEs的抑制效果 | 第41-46页 |
3.3.1 香蕉花提取物在牛血清白蛋白-果糖反应模型中对AGEs形成的影响 | 第41页 |
3.3.2 牛血清白蛋白-丙酮醛反应模型 | 第41-42页 |
3.3.3 精氨酸-丙酮醛反应模型 | 第42-43页 |
3.3.4 丙酮醛模型 | 第43页 |
3.3.5 丙酮醛衍生物的测定 | 第43-46页 |
3.4 SDS-PAGE法分析BSA-果糖体系中香蕉花提取物对AGEs抑制作用 | 第46-47页 |
3.4.1 β-谷甾醇在牛血清白蛋白-果糖反应模型中对AGEs形成的影响 | 第46页 |
3.4.2 cyclomusalenone在牛血清白蛋白-果糖反应模型中对AGEs形成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汽爆处理的香蕉花可溶性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7-53页 |
3.5.1 香蕉花SDF吸附性能和体外降血糖活性评价 | 第47-48页 |
3.5.2 香蕉花SDF的抗氧化活性 | 第48-50页 |
3.5.3 香蕉花SDF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第50页 |
3.5.4 香蕉花SDF对AGEs抑制活性 | 第50-51页 |
3.5.5 香蕉花SDF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页 |
3.5.6 香蕉花SDF的微观结构 | 第51-52页 |
3.5.7 热重TG/DTG分析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