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 何首乌不良反应概述 | 第14-15页 |
2 何首乌肝损伤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5-20页 |
3 免疫应激与药源性特异质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4 基于免疫应激的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研究思路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基于免疫应激动物模型的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客观性评价 | 第25-3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1.1 动物 | 第25-26页 |
1.2 药物与试剂 | 第26页 |
1.3 仪器 | 第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1 药品制备 | 第26-27页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27页 |
2.3 肝功能指标检测 | 第27-28页 |
2.4 肝脏病理学检查 | 第28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2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8-32页 |
3.1 不同LPS剂量对正常和LPS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差异 | 第28-29页 |
3.2 给药不同时间点何首乌对正常和LPS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差异 | 第29页 |
3.3 高剂量何首乌对正常和LPS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差异 | 第29-30页 |
3.4 接近临床等效剂量何首乌对正常和LPS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差异 | 第30-31页 |
3.5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1-3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免疫应激介导的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的相关细胞因子研究 | 第35-4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1 样品处理 | 第36页 |
2.2 细胞因子检测与筛选 | 第36-37页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41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基于免疫应激状态的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相关物质研究 | 第44-74页 |
第一节 基于免疫应激状态的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的相关物质研究 | 第44-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1.1 动物 | 第45页 |
1.2 药物与试剂 | 第45页 |
1.3 仪器 | 第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2.1 药品制备 | 第45-46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46页 |
2.3 肝功能指标检测 | 第46-47页 |
2.4 肝脏病理学检查 | 第47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4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7-52页 |
3.1 不同萃取部位的UHPLC-TOF LC/Mass分析 | 第47-49页 |
3.2 不同萃取部位对正常和LPS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差异 | 第49页 |
3.3 验证试验中不同部位对正常和LPS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差异 | 第49-50页 |
3.4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50-5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2-55页 |
第二节 顺、反二苯乙烯苷特异质肝损伤比较研究 | 第55-6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1 动物 | 第55页 |
1.2 药物与试剂 | 第55页 |
1.3 仪器 | 第55-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56页 |
2.2 Cis-SG药液的制备 | 第56页 |
2.3 Cis-SG和Trans-SG联合LPS特异质肝损伤实验 | 第56页 |
2.4 C i S-SG联合LPS的量-毒实验 | 第56-57页 |
2.5 肝功能指标检测 | 第57页 |
2.6 肝肢病理学检查 | 第57页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5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7-60页 |
3.1 Cis-SG转化率测定 | 第57页 |
3.2 Cis-SG和Trans-SG对正常和LPS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差异错误 | 第57-58页 |
3.3 不同转化率的Ci s-SG对正常和LPS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差异 | 第58-59页 |
3.4 肝病病理学变化 | 第59-6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三节 顺、反二苯乙烯苷对人正常肝细胞凋亡影响 | 第62-7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1.1 药物与试剂 | 第62页 |
1.2 仪器 | 第62-63页 |
1.3 细胞 | 第6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63页 |
2.2 Cis-SG药液的制备 | 第63页 |
2.3 药液的配制 | 第63页 |
2.4 顺、反二苯乙烯苷的细胞毒性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2.5 顺、反二苯乙烯苷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4页 |
2.6 顺、反二苯乙烯苷对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周期影响方法 | 第64-65页 |
2.7 顺、反二苯乙烯苷对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凋亡影响方法 | 第65-66页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6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6-73页 |
3.1 顺式二苯乙烯苷转化率测定 | 第66页 |
3.2 顺、反二苯乙烯苷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66-67页 |
3.3 顺、反二苯乙烯苷对人肝细胞的形态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 顺、反二苯乙烯苷对人肝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68-71页 |
3.5 顺、反二苯乙烯苷对L02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71-73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73-74页 |
第五章 顺、反二苯乙烯苷特异质肝损伤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 第74-9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1.1 药物与试剂 | 第74-75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75页 |
1.3 实验图像和数据分析用软件 | 第7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2.1 肝组织RNA的抽提 | 第75页 |
2.2 RNA质量检测 | 第75-76页 |
2.3 样品RNA荧光标记 | 第76页 |
2.4. 芯片杂交与清洗 | 第76页 |
2.5. 芯片扫描 | 第76-77页 |
2.6. 芯片图像的采集和数据分析 | 第7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7-96页 |
3.1 RNA质量检测结果 | 第77-78页 |
3.2 mRNA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8-96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96-98页 |
第六章 顺、反二苯乙烯苷特异质肝损伤相关代谢标志物研究 | 第98-12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98-9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9-100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99页 |
2.2 质谱条件 | 第99页 |
2.3 血清样品处理 | 第99-100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00页 |
2.5 生物标志物鉴定及通路分析 | 第10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0-123页 |
3.1 生物标志物筛选 | 第100-120页 |
3.2 代谢通路分析 | 第120-123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23-125页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25-133页 |
1 基于“整合证据链”的HILI临床诊断系统的建立 | 第125-129页 |
2 关于何首乌肝损伤的特异质属性 | 第129页 |
3 关于何首乌肝损伤的减毒手段 | 第129-131页 |
4 关于何首乌用药风险评控建议 | 第131页 |
5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