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35页 |
·立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进展 | 第12-32页 |
·城乡结合部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生态缓冲带理论与技术研究概况 | 第17-24页 |
·生态服务研究概述 | 第24-32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5-41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5-38页 |
·地势地貌 | 第35页 |
·气候条件 | 第35-36页 |
·自然资源 | 第36-38页 |
·环境状况 | 第38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8-41页 |
·人口情况 | 第38页 |
·经济发展 | 第38-39页 |
·社会发展 | 第39-4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1-52页 |
·样点布设与群落调查 | 第41-44页 |
·三维绿量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降温增湿功能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数据计算方法 | 第47页 |
·固碳释氧功能测定 | 第47-49页 |
·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数据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生物多样性价值 | 第49-50页 |
·降温增湿价值 | 第50-51页 |
·固碳释氧价值 | 第51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4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三维绿量研究 | 第52-61页 |
·主要物种的三维绿量比较 | 第53-54页 |
·群落间三维绿量密度比较分析 | 第54-57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三维绿量密度比较分析 | 第57-58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三维绿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物种 | 第58页 |
·郁闭度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5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研究 | 第61-80页 |
·植物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61-76页 |
·乔灌多样性分析 | 第61-67页 |
·草本多样性分析 | 第67-73页 |
·群落植物多样性分析 | 第73-76页 |
·鸟类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76-78页 |
·不同群落的鸟类多样性比较 | 第76-77页 |
·不同生境的鸟类多样性比较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6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降温增湿功能研究 | 第80-94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降温效应比较分析 | 第81-87页 |
·不同群落的降温效应比较 | 第81-85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降温效应比较 | 第85-86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降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87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增湿效应比较分析 | 第87-93页 |
·不同群落的增湿效应比较 | 第87-91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增湿效应比较 | 第91-92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增湿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7 城乡结合部生态缓冲带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固碳释氧功能研究 | 第94-102页 |
·主要物种的固碳释氧能力 | 第94-95页 |
·不同群落的固碳释氧功能比较分析 | 第95-98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固碳释氧功能比较 | 第98-99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固碳释氧功能影响因素 | 第99-101页 |
·物种 | 第99-100页 |
·郁闭度和三维绿量密度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8 城乡结合部生态缓冲带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 第102-106页 |
·不同群落的生态服务价值比较 | 第102-103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生态服务价值比较 | 第103-104页 |
·不同群落配置模式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因素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9 结论与讨论 | 第106-109页 |
·研究结论 | 第106-107页 |
·讨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附录1 植物拉丁文名表 | 第115-117页 |
附录2 样方群落调查表 | 第117-118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