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前言 | 第10-13页 |
2.临床资料和方法 | 第13-17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2.1.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3页 |
2.1.2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3-14页 |
2.1.3 剔除病例标准 | 第14页 |
2.2 方法与步骤 | 第14-15页 |
2.2.1 麻醉方法 | 第14页 |
2.2.2 PiCCO操作 | 第14-15页 |
2.2.3 检测及记录时间点 | 第15页 |
2.2.4 检测指标 | 第15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2.4 药品、仪器和设备 | 第16-17页 |
2.4.1 主要药品(见表 2-1) | 第16页 |
2.4.2 主要仪器和设备(见表 2-2) | 第16-17页 |
3.结果 | 第17-21页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 | 第17页 |
3.2 两组患者术中用药情况比较 | 第17页 |
3.3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指标的影响 | 第17-21页 |
3.3.1 不同PEEP水平对前负荷的影响 | 第17-18页 |
3.3.2 不同PEEP水平对后负荷的影响 | 第18页 |
3.3.3 不同PEEP水平对心脏收缩功能、肺水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18-19页 |
3.3.4 不同PEEP水平对呼吸参数的影响 | 第19-21页 |
4.讨论 | 第21-27页 |
5.结论 | 第27-28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缩略语表 | 第32-33页 |
综述 机械通气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的最新进展 | 第33-42页 |
一、简介 | 第33页 |
二、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与临床应用 | 第33-35页 |
三、机械通气对功能性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 第35-36页 |
四、当前监测方法的不足与展望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