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淄博市电网运行概况与新能源并网现状 | 第11-13页 |
1.3 淄博市电网分布式发电运行与规划状况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风电并网对电网电压的影响 | 第15-22页 |
2.1 风电并网对电网电压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2.2 博山中广风电场功率因数对电网电压的影响 | 第16-18页 |
2.3 博山中广风电场出力对电网电压的影响 | 第18-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博山中广风电场附近变电站VQC运行策略 | 第22-41页 |
3.1 VQC的基本调控策略 | 第22-25页 |
3.2 变电站VQC参数整定 | 第25-26页 |
3.3 博山中广风电场实际有功-无功出力关系 | 第26-28页 |
3.4 博山中广风电场对附近变电站电压的影响分析 | 第28-37页 |
3.4.1 夏大方式下风电场对电压的影响分析 | 第29-33页 |
3.4.2 冬小方式下风电场对电压的影响分析 | 第33-37页 |
3.5 考虑风电场对电压影响的VQC参数整定 | 第37-39页 |
3.5.1 VQC电压定值的整定 | 第37页 |
3.5.2 对八陡站VQC参数整定的仿真分析 | 第37-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淄博市电网适应性无功优化方案 | 第41-52页 |
4.1 传统无功优化 | 第41-42页 |
4.1.1 传统的无功优化模型 | 第41-42页 |
4.1.2 风电无功优化面临的难题 | 第42页 |
4.2 考虑风电概率特征的适应性无功优化 | 第42-48页 |
4.2.1 风电场概率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4.2.2 风电功率变化对电压的运行要求分析 | 第45-46页 |
4.2.3 β-安全电压区间的定义和意义 | 第46-47页 |
4.2.4 控制方案的电压安全适应性 | 第47页 |
4.2.5 含风电场的适应性无功优化模型 | 第47-48页 |
4.3 博山中广风电场的概率特征分析 | 第48-51页 |
4.3.1 博山中广风电场有功出力概率分析 | 第49-50页 |
4.3.2 概率分布曲线拟合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博山中广风电场对线路重合闸的影响和运行建议 | 第52-56页 |
5.1 传统电网的重合闸现状 | 第52-54页 |
5.1.1 重合闸分类与方式 | 第52-53页 |
5.1.2 重合闸动作时限值的整定 | 第53-54页 |
5.2 风电场对重合闸方式和动作时限的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5.3 应对风电场接入后的重合闸策略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9页 |
6.1 论文重点工作及其结论 | 第56-58页 |
6.1.1 变电站VQC运行研究及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1.2 无功优化运行研究及主要结论 | 第57页 |
6.1.3 线路重合闸运行研究及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6.2 对淄博市电网“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谢辞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