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1 连铸保护渣 | 第11-13页 |
1.1.1 连铸保护渣的作用 | 第11页 |
1.1.2 连铸保护渣的成分 | 第11-12页 |
1.1.3 氟在连铸保护渣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 氟离子测定的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 第13-14页 |
1.2.2 光度法 | 第14-15页 |
1.2.3 容量分析法 | 第15页 |
1.2.4 荧光分析法 | 第15-16页 |
1.2.5 极谱法 | 第16页 |
1.2.6 离子色谱法 | 第16页 |
1.2.7 高分辨率连续源分子吸收光谱法 | 第16-17页 |
1.2.8 其它分析方法 | 第17页 |
1.3 电化学分析 | 第17-25页 |
1.3.1 电化学分析的发展历史 | 第17-18页 |
1.3.2 电化学分析法的现状及发展 | 第18-20页 |
1.3.3 电位分析所用的电极和电池 | 第20-23页 |
1.3.4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 | 第23-24页 |
1.3.5 参比电极 | 第24-25页 |
1.4 连铸保护渣中氟离子的来源 | 第25-2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6 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 | 第26-27页 |
1.6.1 应用价值 | 第26-27页 |
1.6.2 改进及创新 | 第27页 |
1.7 小结 | 第27-2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8-34页 |
2.1 方法原理 | 第28页 |
2.2 仪器及试剂 | 第28-29页 |
2.2.1 仪器 | 第28-29页 |
2.2.2 药品 | 第29页 |
2.3 溶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1 总离子强度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3.2 总离子强度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2.3.3 氟化物标准溶液 | 第30页 |
2.4 测定方法 | 第30-34页 |
2.4.1 电极处理 | 第30页 |
2.4.2 pH的影响和线性相关性实验 | 第30页 |
2.4.3 温度的影响实验 | 第30-31页 |
2.4.4 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溶液实验 | 第31页 |
2.4.5 氟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2.4.6 熔剂种类、用量及浸取液的选择 | 第31-32页 |
2.4.7 熔样温度实验 | 第32-33页 |
2.4.8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第33页 |
2.4.9 连铸保护渣中氟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第3章 氟离子测定条件实验 | 第34-47页 |
3.1 测定条件对氟离子测定的影响 | 第34-44页 |
3.1.1 pH值对氟离子测定的影响及线性相关实验 | 第34-41页 |
3.1.2 温度因素对氟离子测定的影响 | 第41页 |
3.1.3 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溶液的选择 | 第41-44页 |
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连铸保护渣样品处理及氟含量测定 | 第47-55页 |
4.1 连铸保护渣样品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47-51页 |
4.1.1 熔样熔剂和浸出液的选择 | 第47-48页 |
4.1.2 最佳熔剂用量 | 第48-49页 |
4.1.3 熔样温度的选择 | 第49-50页 |
4.1.4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第50-51页 |
4.2 连铸保护渣中氟含量的测定 | 第51-53页 |
4.3 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
企业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