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地质与测量论文--矿山环境地质论文

陕南秦岭山区矿山环境损害评价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1 国内矿区环境研究进展第10页
        1.3.2 国外矿区环境研究进展第10-11页
        1.3.3 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2-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页
        1.4.2 研究方法第12-14页
        1.4.3 技术路线第14-15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5-23页
    2.1 自然地理条件第15-16页
        2.1.1 地形地貌第15页
        2.1.2 气候水文条件第15-16页
    2.2 社会经济条件第16页
        2.2.1 社会条件第16页
        2.2.2 经济条件第16页
    2.3 资源储存情况第16-18页
        2.3.1 生物资源情况第16-17页
        2.3.2 矿产资源情况第17-18页
    2.4 陕南秦岭山区矿山开采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第18-22页
        2.4.1 环境生态问题分析第18-19页
        2.4.2 水资源分析第19-20页
        2.4.3 土地资源分析第20-21页
        2.4.4 地质灾害问题分析第21-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矿山环境损害评价体系构建第23-32页
    3.1 选择评价指标的原则第23-24页
    3.2 确定评价指标第24-25页
    3.3 指标量化第25-27页
        3.3.1 指标量化标准第25-26页
        3.3.2 量化指标第26-27页
    3.4 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第27-31页
        3.4.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第28-29页
        3.4.2 构造判断矩阵第29-30页
        3.4.3 各层次权重第30-31页
    3.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4 陕南秦岭山区矿山环境损害评价第32-42页
    4.1 选择评价模型第32页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体系第32-35页
        4.2.1 构建模糊论域第32-33页
        4.2.2 建立隶属函数第33-34页
        4.2.3 计算环境损害等级第34-35页
        4.2.4 环境损害程度及评价结果第35页
    4.3 物元可拓模型评价体系第35-40页
        4.3.1 物元基本模型第35-37页
        4.3.2 构造物元第37页
        4.3.3 隶属度的计算第37-38页
        4.3.4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物元矩阵第38-39页
        4.3.5 初级关联度计算第39-40页
        4.3.6 可拓关联度与评价等级第40页
    4.4 对比评价与分析第40-41页
    4.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5 结论与建议第42-43页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42页
    5.2 建议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 1第47-50页
附录 2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退耕驱动的陕北县南沟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下一篇:红柳林煤矿2-2煤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