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 鼻烟壶概述 | 第13-23页 |
2.1 鼻烟的传入 | 第13-15页 |
2.2 鼻烟壶的由来及其种类 | 第15-23页 |
2.2.1 鼻烟壶的由来 | 第15-17页 |
2.2.2 鼻烟壶的种类 | 第17-23页 |
3 内画鼻烟壶的由来和产生过程 | 第23-27页 |
3.1 内画鼻烟壶的产生 | 第23-24页 |
3.2 内画鼻烟壶的流派 | 第24-27页 |
3.2.1 古风古韵的京派内画鼻烟壶(如图 321) | 第24-25页 |
3.2.2 奔放洒脱的鲁派内画鼻烟壶(如图 322) | 第25页 |
3.2.3 雅俗共赏的冀派内画鼻烟壶(如图 323) | 第25页 |
3.2.4 粤派内画鼻烟壶的色泽体现(如图 324) | 第25-27页 |
4 鲁派内画鼻烟壶 | 第27-37页 |
4.1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发展文脉 | 第27-29页 |
4.1.1 追本溯源看博山琉璃与鲁派内画鼻烟壶 | 第27页 |
4.1.2 鲁派内画鼻烟壶发展与传承的几个过程 | 第27-29页 |
4.2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的价值探究 | 第29-37页 |
4.2.1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工艺价值 | 第29-34页 |
4.2.1.1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工艺流程 | 第29-31页 |
4.2.1.2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色 | 第31-34页 |
4.2.2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文化价值 | 第34-35页 |
4.2.3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经济价值 | 第35-37页 |
5 鲁派内画鼻烟壶是怎样成长的 | 第37-45页 |
5.1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发展现状 | 第37-38页 |
5.1.1 群龙无首,后继乏人 | 第37页 |
5.1.2 产业规模小,不集中 | 第37-38页 |
5.1.3 在国内外的鼻烟壶市场上不能准确定位 | 第38页 |
5.2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保护策略 | 第38-41页 |
5.2.1 保护传承人 | 第38-39页 |
5.2.2 丰富传承方式 | 第39-40页 |
5.2.3 集各方力量协同保护 | 第40-41页 |
5.3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创新与发展 | 第41-45页 |
5.3.1 鲁派内画鼻烟壶的成长过程 | 第41-43页 |
5.3.1.1 内画题材和表现形式上看鲁派内画鼻烟壶的革新 | 第41-42页 |
5.3.1.2 创新鲁派内画的载体 | 第42页 |
5.3.1.3 拓宽鲁派内画的市场 | 第42-43页 |
5.3.1.4 制定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 第43页 |
5.3.2 鲁派内画鼻烟壶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追随自我坚持原则不断革新 | 第43-45页 |
5.3.2.1 以人为本,注重主体精神 | 第43-44页 |
5.3.2.2 推陈出新,注重创新发展 | 第44-45页 |
6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