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地区地域性乡村景观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1.3.1 人文地理学 | 第11页 |
1.3.2 文化人类学 | 第11页 |
1.3.3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理论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地域性乡村景观的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2.1.1 地域性 | 第14页 |
2.1.2 乡村景观 | 第14页 |
2.1.3 地域性乡村景观 | 第14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2.2.1 地域性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2 乡村景观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3 地域性乡村景观设计的探究 | 第18-24页 |
3.1 乡村景观要素分析 | 第18-22页 |
3.1.1 自然景观要素 | 第18-19页 |
3.1.2 文化景观要素 | 第19-21页 |
3.1.3 生命景观要素 | 第21-22页 |
3.2 乡村景观的设计原则 | 第22-23页 |
3.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2页 |
3.2.2 完整性原则 | 第22页 |
3.2.3 动态演化原则 | 第22-23页 |
3.3 地域性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23-24页 |
3.3.1 结合自然环境 | 第23页 |
3.3.2 剖析风土人情 | 第23页 |
3.3.3 维持景观质量 | 第23-24页 |
4 川北地区地域性乡村景观设计的策略 | 第24-37页 |
4.1 川北地区概况 | 第24-25页 |
4.1.1 区域概况 | 第24页 |
4.1.2 文化概况 | 第24-25页 |
4.2 川北地区乡村建设中现存问题 | 第25-27页 |
4.2.1 民居风格紊乱 | 第25-26页 |
4.2.2 文化发展断裂 | 第26-27页 |
4.2.3 生态环境恶化 | 第27页 |
4.3 川北地区乡村的地域特征分析 | 第27-31页 |
4.3.1 特殊的地理环境 | 第27页 |
4.3.2 温润的气候条件 | 第27-28页 |
4.3.3 丰富的自然资源 | 第28页 |
4.3.4 别具一格的川北民居 | 第28-29页 |
4.3.5 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 | 第29-31页 |
4.5 川北地区地域性乡村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31-37页 |
4.5.1 突出地理特征的场地设计 | 第31-34页 |
4.5.2 注重传统民俗的文脉设计 | 第34-35页 |
4.5.3 关注乡村环境的生态设计 | 第35-37页 |
5 广元市三江新区典型乡村景观设计 | 第37-81页 |
5.1 三江新区乡村概况 | 第37-39页 |
5.1.1 区位条件 | 第37-38页 |
5.1.2 乡村现状 | 第38-39页 |
5.2 三江新区地域性乡村景观的分类设计 | 第39-50页 |
5.2.1 地形地貌类 | 第40-43页 |
5.2.2 文化类 | 第43-49页 |
5.2.3 生态类 | 第49-50页 |
5.3 三江新区典型乡村选取 | 第50-52页 |
5.4 台地型——盘龙镇太阳村 | 第52-60页 |
5.4.1 太阳村地形地貌特征分析 | 第52-55页 |
5.4.2 台地特色景观塑造 | 第55-59页 |
5.4.3 太阳水库整体景观提升 | 第59页 |
5.4.4 高速公路周边景观的思考 | 第59-60页 |
5.5 文化型——昭化镇摆宴村 | 第60-70页 |
5.5.1 摆宴村文化特征分析 | 第60-63页 |
5.5.2 历史古迹的复苏 | 第63-65页 |
5.5.3 民俗技艺的再现 | 第65-68页 |
5.5.4 细节设计的创新 | 第68-70页 |
5.6 生态型——宝轮镇红星村 | 第70-81页 |
5.6.1 红星村整体环境分析 | 第70-73页 |
5.6.2 生态环境提升工程 | 第73-77页 |
5.6.3 生态民居建设 | 第77-78页 |
5.6.4 生态景观设施推荐 | 第78-81页 |
6 地域性乡村景观设计的发展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1页 |
6.2 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 第81页 |
6.3 地域性乡村景观设计的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