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6-21页 |
1.1 材料 | 第16-17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1.2 方法 | 第17-21页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7页 |
1.2.2 EAE模型的建立 | 第17页 |
1.2.3 EAE评分标准 | 第17-18页 |
1.2.4 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 | 第18页 |
1.2.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 第18页 |
1.2.6 视神经、视网膜组织标本取材 | 第18-19页 |
1.2.7 病理学检查 | 第19-20页 |
1.2.8 统计学分析 | 第20-21页 |
2 结果 | 第21-25页 |
2.1 小鼠行为及神经功能表现、神经功能评分及体重变化 | 第21-22页 |
2.2 小鼠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 第22-23页 |
2.3 小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 | 第23页 |
2.4 小鼠的视神经、视网膜病理学改变 | 第23-24页 |
2.5 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情况 | 第24-25页 |
3 讨论 | 第25-43页 |
3.1 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及治疗现状 | 第25-27页 |
3.2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建立 | 第27-30页 |
3.3 绞股蓝总皂苷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30-31页 |
3.4 视神经炎病程中视觉诱发电位的改变 | 第31-33页 |
3.5 视神经炎病程中的炎症反应 | 第33-35页 |
3.6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 第35-39页 |
3.7 糖皮质激素在视神经炎的运用 | 第39-40页 |
3.8 绞股蓝总皂苷对RNFL的影响 | 第40-43页 |
4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4页 |
附图 | 第54-63页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第63-64页 |
综述 | 第6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