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0-11页 |
1.1.1 创意产业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创意产业园的出现和发展 | 第10-11页 |
1.1.3 模糊性设计概念的历史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园的文献研究 | 第11-12页 |
1.3.1.1 国外对于创意产业园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1.2 国内关于创意产业园的研究 | 第12页 |
1.3.2 模糊性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2.1 国外模糊性设计概念的产生 | 第12-13页 |
1.3.2.2 国内模糊性设计的研究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创意产业园与模糊性设计的概念概述 | 第16-22页 |
2.1 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创意 | 第16页 |
2.1.2 创意产业 | 第16-17页 |
2.1.3 创意产业园概念与分类 | 第17-18页 |
2.1.3.1 创意产业园的发展 | 第17页 |
2.1.3.2 创意产业园区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3.3 创意产业园区目标 | 第18页 |
2.2 模糊性的概念 | 第18-21页 |
2.2.1 概念的提出 | 第18-19页 |
2.2.1.1 模糊、模糊性、模糊空间 | 第18-19页 |
2.2.1.2 范围的界定 | 第19页 |
2.2.1.3 模糊性设计的弊端与注意点 | 第19页 |
2.2.2 模糊性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 | 第19-21页 |
2.2.2.1 模糊性设计的起源 | 第19-21页 |
2.2.2.2 模糊性设计理论的成型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创意产业园建筑空间模糊性设计的总体原则与策略 | 第22-28页 |
3.1 创意产业园空间模糊性设计的原因 | 第22-25页 |
3.1.1 创意阶层对模糊性空间的要求 | 第22-25页 |
3.1.1.1 创意阶层 | 第22页 |
3.1.1.2 创意阶层的人才特征 | 第22-23页 |
3.1.1.3 创意阶层的心理需求 | 第23-24页 |
3.1.1.4 创意阶层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征所反应的空间要求 | 第24-25页 |
3.1.2 模糊性设计引入创意产业园的必要性 | 第25页 |
3.1.2.1 符合可持续发展概念 | 第25页 |
3.1.2.2 有利于多次改造与利用 | 第25页 |
3.1.2.3 解决需求多样性与建筑的确定性的矛盾 | 第25页 |
3.2 创意产业园建筑空间模糊性设计总体原则 | 第25-26页 |
3.2.1 适应性原则 | 第25页 |
3.2.2 人性化原则 | 第25-26页 |
3.2.3 经济型原则 | 第26页 |
3.2.4 可持续性原则 | 第26页 |
3.3 建筑空间模糊设计策略研究 | 第26-27页 |
3.3.1 功能的复合与多层次 | 第26-27页 |
3.3.2 空间界面的模糊性设计 | 第27页 |
3.3.3 交通空间组织的模糊性设计 | 第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创意产业园空间功能的模糊性设计 | 第28-46页 |
4.1 空间所对应功能的不确定性体现 | 第28-30页 |
4.1.1 空间的兼容性 | 第28-29页 |
4.1.2 空间的历时性使用 | 第29页 |
4.1.3 功能的相容性 | 第29-30页 |
4.2 创意产业园功能的划分与复合 | 第30-31页 |
4.3 创意产业园功能的复合性研究 | 第31-45页 |
4.3.1 创意产业园主体功能的共时性复合 | 第31-35页 |
4.3.1.1 工作空间的复合型研究 | 第31-34页 |
4.3.1.2 展示空间的复合型研究 | 第34-35页 |
4.3.2 创意产业园主体功能的历时性复合 | 第35-37页 |
4.3.2.1 空间的历时性复合研究 | 第36页 |
4.3.2.2 复合空间类型 | 第36页 |
4.3.2.3 空间复合方式 | 第36-37页 |
4.3.2.4 复合空间设计要求 | 第37页 |
4.3.3 创意产业园附属空间功能的复合设计 | 第37-40页 |
4.3.3.1 交通空间原有功能 | 第37-38页 |
4.3.3.2 交通空间的复合 | 第38-40页 |
4.3.4 建筑空间功能层次研究 | 第40-44页 |
4.3.4.1 空间中功能的并置 | 第41-42页 |
4.3.4.2 空间中功能的交织 | 第42-43页 |
4.3.4.3 空间中功能的置入 | 第43-44页 |
4.3.5 创意产业园建筑外部空间功能复合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创意产业园空间界面的模糊设计 | 第46-58页 |
5.1 创意产业园空间界面的模糊性设计 | 第46-53页 |
5.1.1 垂直空间的消解与软化 | 第46-50页 |
5.1.1.1 心理垂直边界的运用 | 第46-48页 |
5.1.1.2 物质空间的垂直界面消解 | 第48-50页 |
5.1.2 垂直界面的开放度研究 | 第50-51页 |
5.1.3 水平界面的消解 | 第51-52页 |
5.1.4 垂直与水平界面的一体化设计 | 第52-53页 |
5.2 创意产园建筑内外界定界面的模糊设计 | 第53-56页 |
5.2.1 通过过渡空间联 | 第54-55页 |
5.2.2 内外空间直接接合 | 第55-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创意产业园交通空间组织的模糊性设计 | 第58-64页 |
6.1 交通空间的活动对象 | 第58页 |
6.2 建筑空间的感受层次 | 第58-59页 |
6.3 空间路径组织逻辑的模糊性设计 | 第59-60页 |
6.4 交通空间组织形式 | 第60-63页 |
6.4.1 交通空间组织结构的模糊性设计 | 第60页 |
6.4.2 交通空间的组织形式 | 第60-6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4-66页 |
7.1 研究背景 | 第64页 |
7.2 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6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70-7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