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产油微生物 | 第13页 |
1.3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3.1 油脂的合成途径 | 第13-14页 |
1.3.2 流式细胞仪在油脂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3 生化策略提高油脂产量 | 第16-18页 |
1.3.4 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手段提高油脂含量 | 第18-19页 |
1.3.5 微生物油脂廉价原料的开发 | 第19-20页 |
1.4 废水在微生物油脂生产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的内容 | 第21-24页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选育高产油脂的粘红酵母菌株 | 第24-40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1.1 菌种及培养基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24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2 流式细胞仪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27-28页 |
2.2.1 尼罗红最佳染色时间的确定 | 第27-28页 |
2.2.2 尼罗红最佳添加量的确定 | 第28页 |
2.3 利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粘红酵母 | 第28-30页 |
2.3.1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条件的确定 | 第28-30页 |
2.3.2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结果分析 | 第30页 |
2.4 利用亚硝酸钠溶液诱变粘红酵母 | 第30-32页 |
2.4.1 亚硝酸钠诱变时间的确定 | 第30-31页 |
2.4.2 亚硝酸钠诱变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2.5 利用常温低压等离子体技术诱变粘红酵母 | 第32-37页 |
2.5.1 常温低压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确定 | 第32页 |
2.5.2 常温低压等离子体诱变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2.5.3 在5-L发酵罐体系中,比较ARTP-17与出发菌株的差异 | 第34-35页 |
2.5.4 在5-L发酵罐体系中,探索影响ARTP-17菌株发酵产油的关键酶 | 第35-37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淀粉废水作为底物生产微生物油脂的中试工艺研究 | 第40-50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3.1.1 菌种及培养基 | 第40-41页 |
3.1.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41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2 利用淀粉废水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的中试工艺研究 | 第42-45页 |
3.2.1 400L罐发酵结果 | 第42-43页 |
3.2.2 10t罐发酵结果 | 第43页 |
3.2.3 1000L气升式反应器发酵结果 | 第43-45页 |
3.3 粘红酵母与微藻联合处理淀粉废水 | 第45-49页 |
3.3.1 小球藻对淀粉废水的COD耐受程度 | 第46页 |
3.3.2 两段法发酵的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利用其它工业废水进行粘红酵母培养的初步探究 | 第50-66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页 |
4.1.1 菌种及培养基 | 第50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4.2 利用其他工业废水的发酵实验 | 第50-65页 |
4.2.1 柠檬酸废水发酵处理效果 | 第50-53页 |
4.2.2 木薯乙醇废水作为培养基的发酵处理效果 | 第53-60页 |
4.2.3 三种废水分别作为底物时的发酵情况的比较 | 第60-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