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1 丁醇的性质和用途 | 第11页 |
1.2 丁醇的生产方法及丙酮丁醇发酵历史 | 第11-13页 |
1.3 发酵法生产丁醇 | 第13-18页 |
1.3.1 发酵菌种 | 第13-14页 |
1.3.2 代谢途径和关键酶 | 第14-16页 |
1.3.3 产酸阶段到产溶剂阶段转变 | 第16-18页 |
1.4 发酵法生产丁醇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 第18-22页 |
1.4.1 原料 | 第18-19页 |
1.4.2 丁醇耐受性 | 第19-20页 |
1.4.3 目标产物比例 | 第20-21页 |
1.4.4 产物分离成本 | 第21-22页 |
1.4.5 发酵过程稳定性 | 第22页 |
1.5 菊芋物料在丁醇发酵中研究和利用 | 第22-23页 |
1.6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 | 第23页 |
1.7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对混合糖丁醇发酵结果的影响 | 第24-40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2.1 菌株 | 第24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3.1 培养基配制和灭菌 | 第25-26页 |
2.3.2 培养方法 | 第26页 |
2.3.3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装置和方法 | 第26-27页 |
2.3.4 分析与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9页 |
2.4.1 底物消耗和菌体生长 | 第28-30页 |
2.4.2 溶剂生成 | 第30-32页 |
2.4.3 有机酸积累 | 第32-35页 |
2.4.4 pH和氧化还原电位变化 | 第35-37页 |
2.4.5 分子态酸浓度变化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外界胁迫条件对混合糖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40-46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2.1 菌株 | 第40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0页 |
3.2.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3.3.1 培养基配制 | 第41页 |
3.3.2 批次发酵实验 | 第41页 |
3.3.3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装置和方法 | 第41页 |
3.3.4 分析与测定方法 | 第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3.4.1 通气对发酵过程中丙酮酸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通气对菌体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3 添加丁酸和丁醇对发酵过程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对发酵过程中关键代谢物浓度的影响 | 第46-57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2.1 菌株 | 第46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2.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3.1 胞内关键代谢物提取 | 第47-48页 |
4.3.2 LC-ESI/MS分析条件 | 第4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4.4.1 代谢物测定质谱条件优化结果 | 第48-49页 |
4.4.2 代谢物定量测定标准曲线 | 第49页 |
4.4.3 发酵过程中辅酶A酯类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49-51页 |
4.4.4 发酵过程中能量状态变化 | 第51-53页 |
4.4.5 发酵过程中还原力水平变化 | 第53-54页 |
4.4.6 发酵过程中糖酵解途径中间化合物和海藻糖含量变化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A 代谢物的化学结构式 | 第65-68页 |
附录B 代谢物的质谱断裂方式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惰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